|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齐藤阳一郎 / 尾野真千子 / 渡边真起子 / 增田加奈子 / 宇田茂树
导演:河濑直美
语言:日语
地区: 日本 / 法国
编剧:河濑直美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7-06-23
别名:原木之森 / The Mourning Forest
用户标签:日本,河濑直美,日本电影,2007,戛纳,河瀨直美,文艺片,殡之森
片长:97分钟
imdb编号:tt1016205
年轻的真千子(尾野真千子 饰)无法从孩子夭折的悲伤中走出,她与丈夫(齐藤阳一郎 饰)离婚,痛苦不堪,生不如死。真千子来到奈良北部乡间,成为当地的智障中心的一名服务人员。在这里,她认识了名叫茂树(宇田茂树 饰)的老人。茂树30年前痛失爱妻,几十年来始终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无法自拔。
某天茂树决定去远方的森林为妻子扫墓,真千子作为他的监护人一同前往。两个拥有着不幸过去的人踏上了寻找生命意义的旅途……
本片荣获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河濑直美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大奖河濑直美
重看感受:(1)重心放到手持,可以感觉阿姨手感很好,但问题是不懂怎么用,观众主要感受到的是拍摄师视角,左右腾挪,上下奔跑,气喘吁吁,整体上非常单调。(2)主要问题:①森林没拍好,尤其是殡之森的"殡"之感阙如;②没拍出老人与森林之间的羁绊(或关系),尽管痴呆,但深层回忆尤其是知觉与肉体应该对森林有反应或者互动,但在观众眼中,这一切阙如,老人变成纯粹需要监护的“老小孩”;③对比②可以看出,影片主要视角来自女护工,但这个人物本身又过于稀薄,除了溪流旁大哭一场能与失子之痛勾连起来产生能量,几乎无甚亮点,护工对自身缺乏认知,对森林缺乏认知,导致人物离地,简单说来就是新手,但阿姨又未能借用她新手身份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大部分时间只能体会她气喘吁吁跟在后面,频繁单调机械运动,她累,观众也累。总之:空洞
死亡这一主题在日影里面屡见不鲜,而中国对这一话题却讳莫如深,因此,如果说中国对死亡的观念是“不知生,焉知死”,那么日本很显然就是“不知死,焉知生”,不管是是枝裕和的《幻之光》《下一站,天国》《距离》,还是河濑阿姨的《沙罗双树》《殡之森》,亦或是小津的《东京物语》,沟口的《雨月物语》,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都毫不忌讳地直面死亡、审视死亡、思考死亡,而中国则鲜有与死亡相关的作品,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和张艺谋的《影》的对比,前者套用“替身”的概念来讲述武田信玄、武士阶层,乃至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死亡,而《影》就单单讲了一个有关“替身”的故事,不得不说,就美学价值而言,死亡,或者说悲剧,要比存在与圆满崇高得多,所以,可能沟口一把火烧掉的金阁寺真的能够永恒地美下去吧
70/100。#FIFF13#这部电影在情节上的处理无疑是失败的,对于这样一部在深层次上感染观众影片,它的前半部分说教过多,让人昏沉,后半部分又显得有些急于求成式的戏剧性,让人很难喜欢。但河濑直美作为一位东方的女性导演,其在作品中渗透入的东方人的情感力量确是震撼到极致的。满眼的绿色初见是生机蓬勃,久而久之却成为了一种死寂和枷锁。每一个强装欢笑的人,都在内心最深处积压着不可言说的秘密,只有在丛林的最深处才能唤醒全部的痛苦与悲凉。有人离开世间飞旋入天,但却留下了那些痴痴守候着的人咀嚼永远无法散开的痛苦,那八音盒微弱的乐声无法抚慰每一颗破碎的心灵,只能任他们在最接近土地的那个角落里释放如潮水般的凄楚,最后被它吞没,不见踪影。
5/10 日本女导演河濑直美被一些影迷戏称为“戛纳亲女儿”,她导演的多部电影都入围过戛纳主竞赛或者一种关注单元。还拿过新导演的金摄影机奖,本片更是荣获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好了荣誉说完,接下来就畅快的吐槽吧,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看完真的算是一种煎熬了,我一向秉承对电影的尊重,看片从不快进或倍速,本片让我反复多次查看进度条,它还不完呢?一个看似讲诉自我解脱与救赎的故事拍得如此娇柔造作,另外极其讨厌本片的手持摄影加长镜头,没完没了得让人目眩神迷。这就是所谓的超级大闷片了,想想自己也有挺喜欢的闷片,也许是这片实在不对味吧。现在终于理解自己怎么也看不下去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原因了。
一边在镜头里不断压缩着迟滞的景别,一边却在视觉上不断释放出近乎刺目的绿意。好像持续跟随的捕捉只是提供一种观望的位置,流失的任何都清楚察觉。当人物涌入森丛时,有种无需明示的指向性感觉遁入无处不在的声音场域里,挣脱出时间的限制后的摄影机也涌入空间,好像在滞重的流逝里保持着缓慢状态观察着人物间无意识的灵肉交触,只是那种流淌着的情愫属于纯粹的寻索。或许哭悸后更能接近森林的无声脉搏,或许无休止转动的音盒更能暂留加速流逝的生命,或许真的如此呢...
太奇怪了,不是不明原因的那种奇怪,而是为了要契合主题,要牵强附会到“挚爱”和“纯洁”的「もがり」上来,差一点点就要偏离主线了,最后还是拉扯回来,扭曲而仅仅为了坚持表现出存粹,是不是还不如在偏离的线路上走远。一个女人和一个老人,那场互相取暖的戏,可能我淫者见淫,觉得那场戏好色情,是为了证明吗?挺强烈的说服意图,觉得被看低。故事和《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里的那个故事,不知道哪个更差了。|森林的声音很好听。
待重看,河濑阿姨的电影和尾野真千子的脸一样,都属于那种第二眼才能真正发现其美丽的存在。两个死者一个在镜头里一个是镜头本身(于是影片中那些无来由的窥视视角也得到了解释),阿姨式的润物无声很能打动人。不过不如《沙罗双树》是毋庸置疑的了,戏剧性的情节(《殡之森》的遇险、《澄沙之味》的身份揭秘、以及《光》的情爱与执念)简直是祸害阿姨作品的最恶毒药。最后收尾的名词解释真是生怕人西方人看不懂……
除了铺天盖地的绿,和一贯残缺式的人物设定,还出现了许多意像,养老院是生死交界之处,森林入口处的图腾则加剧生死的神秘和仪式感,而产生的效果就是使这部片子就像一个仪式。进入森林前冥想思考,进入森林后苦行受难,接受大自然的拷问,苦难过后通过考验见到阳光到达“死界”边缘,而死者即将完全离开“生界”,若要能继续感受到她的存在,那么只能同她一起离开。或许在这个森林里,时间是完全属于“死”的。
河濑直美观影第一部,先看这一部还是因为之前看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的恶搞,很沉闷的一部片子,后期渐入佳境,对于生与死的探讨,也算是日本电影的经典命题了,其实片中真千子对于老人来说可以隐晦的代表着去世几十年的妻子,而老人则是真千子刚离开人世的孩子,扫墓途中,两个人在互相身上得到了救赎,也获得了新生,可惜的点是在从医院到森林之间的过渡还是有些生硬了,后面的表达在形式上做得也过于直白了
我是看了《澄沙之味》来看这个的。这,我无法达到共情,丧妻,丧子。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离别,谈什么迷雾森林。我个人是很喜欢开头的那俩镜头,还有后面真子和茂树在茶园追逐那儿。其他的总觉得张力不够,导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观众入不了局。还有个疑问❓茂树坚持要走小河沟,有一个镜头是山洪倾泻,转镜头后茂树他们站的位置还是平静的小河沟,而真子已经崩溃了,所以我假设,真子儿子的去世跟水有关?
对绿色毫无抵抗力,不过电影的气韵随着愈发干瘪的人物状态而快速流失。在弥漫着情欲的吃瓜戏之后,真正进入森林后呈现的并非两个残缺的人慢慢走向无尽的复杂情愫,而仅仅是缺少细节的单向度概念化表达。人与自然的共生感不知道是不是都被摄影机晃掉了,确定的是人与人之间也没有擦出火花,因为无论暴雨还是篝火时的互动都是乏力而催人出戏的。可能需要一个更超脱的文本,或是两个更能展现层次的表演者
镜头是追求客观纪录式的极度张扬存在,而情节本身即便能非常勉强找到所谓的悼亡“核心”,也基本全由情绪主导,成为极其没有存在感的物事,这被拍出来首先就非常悖论。其次如果叙事比悼亡重新面对生活的终极目的先封闭,失去合理基础的情节就会成为虚无的表述;如果反之,风格就会成为做作矫饰的情怀形式;如果同步两相抵消,就只剩河濑巴桑看透世间万物与生死的孤睾姿态,真是舍鱼且兼弃熊掌者也。
不好看。看了一个半小时导演的自嗨。自以为是的诠释什么是活着的意义,什么是救赎。还有全程背锅+背行李、背老头的女主,根本没必要出现这个角色,或许去掉了全片会更好看。编剧脑子有坑。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还有真讨厌评论里那些装逼的人哦!只要别人说不好看自带优越感的觉得是别人不懂欣赏,殊不知,或许是自己不懂欣赏才觉得深奥又好看。我就是要说: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