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马深义 / 雷梅 / 马宁宁 / 马荣 / 马占槽
导演:陈为军
语言:河南话 / 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陈为军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3-01(圣丹斯电影节)
别名: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 / Better to live on
用户标签:纪录片,中国,爱滋,好死不如赖活着,陈为军,大陆,灰色,中国电影
片长:88分钟
imdb编号:tt0343105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一个很戳痛也是很多人无法直视承认的事实,生命是分贵贱的,并不是那种抽象的“贱”,也不是很多人喜欢自视低贱阴阳怪气的来一句“生来为人对不起,大家都难”;很多人的命在出世就注定了低贱,因为延续贫穷,因为发声被禁锢,看看这个故事:马深义看着妻子的尸体表现出来压抑的平静,口吻轻松的可怕,他那对儿女出世已然有了一条明晰的生命线,而这个家在他俩未出世时就已阴霾,很难想象因为贫穷去卖血的夫妻当时在想什么,因此突如其来的噩耗到来时他们又如何,不敢想。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中国人的一个本质,轻贱如蚁也会不停的运作,宁愿看着风残的面容难受也不会想看着姣好的逝颜微笑,但这也是成为有关部门压榨汲取掩饰等一系列手段的助力,他们不懂,他们被圈养了,打他们就得走,喂他们哪怕是吃不饱,也得打个嗝。
在b站看的 (感谢up主搬运) 没忍住哭了全程...尤其当大女儿在坟前哭喊的时候我的眼泪真的决堤了...不论是拍摄内容还是手法 都真实还原 几乎没有什么修饰 赤裸裸呈现着令人无奈的悲痛以及偶尔出现的幸福和温暖 感谢导演做出的努力❤️另外 吐槽一下有一部分弹幕让我很疑惑 总是在评论一家人的颜值怎么样(看得我有点五味杂陈) 我想在苦难面前 每一个不幸但仍然努力抗争的人都是美的 不是因为可爱才值得被爱和同情 (当然也许我有点钻牛角尖了不过真的感觉到不适)?希望大家看的时候不要用一种上帝视角去观摩别人的生活 它是真实发生和降临在别人身上的 他们不是演员? 感谢现在我们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也希望力所能及去帮助仍然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 最后祝愿他们一家人能平安健康?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生命里有些错真是不能承受之重。贫穷真是最大的疾病,因为穷去卖血,因为穷缺乏安全卫生知识,因为穷就这样被动地承受命运的苦难。镜头一点点拉近将死之人,苍蝇爬在脸上都没有力气去赶走,那一刻人变成了只有绝望的躯体。孩子的天真无知,让人感到心疼,这样的出身又能走多远。幸福没有尽头,苦难也没有尽头,只有交织的苦中作乐,只有赖活着的等待,填满可预计的未知。艾滋病真是上天对人类莫大的惩罚,不管是因为贫穷、无知、还是愚蠢的欲望不幸得上,社会不说拯救也别抛弃这个群体吧,我们难以消除苦难,但还是可以去缓解抚慰苦难。
作为一部纪录片,能夸的点只有一个,就是题材。摆拍是绝对有的,技法十分简陋,甚至导演本身有一种“优越感”不经意的暴漏在片子里,对死者的不敬,问问题的角度,都会让观者不舒服,但是记录这些人的生存现状,是十分珍贵的。我毫不怀疑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因为在我生活的小镇上,也有一个像这样的村子,算算片子的拍摄时间,那时候的我也跟二女儿马荣差不多的年纪吧,不过关于“艾滋病村”的故事是我成年以后才听到父母一辈的人提起,以现代的眼光真的很难去理解那些人,但谁不是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平凡人呢。
和心迷宫一样,记录,沉重,无奈,唏嘘,然后,忘记,不会有人关注这些人,他们可能只是引起几秒钟的怜悯,但是日子该过照样过,不会有人真的去为他们做些什么。这就是北方农村的生活。今天有个奶奶上了热搜,也是河南农村人,孙子白血病在郑州治疗,她卖废品做农活攒钱就是为了看孙子一面,这样的家庭非常多,同时的热搜是四百亿的烂尾楼,很魔幻的世界,可是这就是现实。基尼系数好久没公布了吧。dy,小red书上面的世界,和pdd的世界截然不同,你以为你足够了解这个国家了,怎么可能啊。
原本觉得拍濒死者乃至死者特写的手法特别冒犯,失去了尊重与敬畏心,后来看导演的访谈,他说自己拍的时候也犹豫要不要关相机,最后没关,因为这个生命的逝去是种“冤枉”,而他要真实地记录下这种“冤枉”;结尾对大女儿的追问也有不尊重的嫌疑,而导演说她正在经历的比他问的问题残酷一万倍……这些辩解确实说服了我,让我反思:或许我感受到的“冒犯”的本质是对被如此赤裸裸揭示的真相的不忍,与拍摄手法无关。
一部看了前二十分钟就让我因为太残忍而几乎看不下去的片子,真实而又可怕。看到马深义那么平淡得生活,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在他身上一样,可是他也知道自己这个病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可能说没就没了”。看完片子我又继续搜关于他们一家的媒体回访,知道他们后面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可能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三个孩子终究是平安在成长,或许他们终有要面对一切的一天,但终究还是能好好“活着”
第一次看关于讲艾滋病的片子,第一次这样"直面"死亡,以前知道艾滋病是很严重的病,依靠血液,性和母婴传播,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也是第一次听说卖血脱贫。想起来了以前读过的《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每次卖血都要喝很多水,只是觉得贫穷让人们什么都可以做,却没有想到他这样去卖血万一感染艾滋病怎么办,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真是太浅薄了。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我们都是侥幸者。
《好死不如賴活著》一部深入河南愛滋病村拍攝的紀錄片一部邊緣人群在生命線掙扎的片子生活所迫賣血一家五口,四個得了愛滋病母親日漸消瘦病逝父親帶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導演冒著幾次被村裡縣裡驅趕衹能躲藏在院子裡拍攝拍出了這部偉大的片子之所以偉大並不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厲害了我的國”的主旋律而是通過影像記錄下中國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曾經熱血赤誠的活著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我没想过《他要像一棵树》会有原型。看完这个纪录片后真的太难过了,贫穷和无知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路。雷妹躺在板车上苍蝇在她身旁飞来飞去,而她连赶走苍蝇的力气都没有,这一幕难忘又让人唏嘘。那种无力的悲悯,充斥着我。看到马深义总能让我想到徐民成,那个帅气又沧桑的男人,让我心里一抽一抽的疼着。
讲的是中国河南的一个艾滋病家庭!!!大概是2001年的事。故事是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依次展开,病人一点点看着不行,终于好像是在一个秋分还是立秋的深秋深夜里,还是走掉了……真的悲惨家徒四壁!!!大致和《颍州的孩子》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结局太悲惨!而《颍州的孩子》最终的结局很令人欣慰,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看这个纪录片之前 很难切实感受底层人民 且遇到令人绝望的疾病会怎么样这部纪录片真实反应了一家的缩影 我无法用语言叙述那种坚强的感觉 不过这个感觉很像我看 活着 的感觉 希望很多人看到一些所谓阴暗的东西 不是一味地逃避 因为它确实存在 且影响很多人的生活 现实真的太现实 希望有同理心的人多一些 虽然已经越来越少了
感觉拍的内容没有很深入,只是流于表面。没有能够体现出导演所说的那种“生命在极致状态下的生存状态”。这是一个好题材,一个好拍摄对象,但是却被浪费了。很多镜头的感觉就只是一些能抓眼球的画面的集合,除了展示出这家人的悲惨,展示不出其他任何更深刻的东西。以及访谈中,总感觉导演个人有某种优越感。真的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