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管虎
编剧: 马晓东
主演: 高虎 / 黄渤 / 陈宁 / 姜彤 / 胡晓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青岛话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0年
片长: 113分钟
又名: 上车,走吧
上车走吧的剧情简介 · · · · · ·
1998年,山东青年刘承强(高虎 饰)和同乡高明(黄渤 饰)相约来到首都北京。已去海南发展的表哥小软将自己承包过的小巴托给承强,在小巴老板陆建刚的帮助下,二人在郊区找到落脚之处,也顺利地成为了小巴302线的司乘人员。建刚哥为人仗义,但同在一条营运线的大头和大英子出于利益的关系,处处与强子和小明作对,双方为此曾大打出手。在此期间,他们结识了同住一个院子的四川女孩小辫子,高明更与她日久生情,而强子则喜欢上了小巴上的常客丽娟(陈宇 饰)。
经过一番努力,两人经营的小巴逐渐有了起色,甚至引来电视台的关注。与此同时,大头对他们的排挤也越来越厉害,这两个外地青年在北京的闯荡之路无比艰难……
整部片是一个美好的幻觉、一个巨大的泡沫,一个知识分子对外地人来京揾食的天真想象。看得出管虎在四处搜刮各种现实元素,但创作者的坦诚呈现出的依然是虚伪的影像,这太令人遗憾了,问题出在电影美学态度和对现实的认知上。要讲的是都市里人的变质和袒露、现代社会的残酷真相,但构建方法是用一个接一个生硬的强戏剧段落,段落之间还存在明显割裂。观众的代入感无法不被稚嫩的视听语言所破坏,通篇的倾斜构图和融镜都陈旧且无意义,轻柔或摇滚的配乐更是遮蔽了真实的声音。哪怕在本色出演的黄渤身上,面对极其尴尬的爱情戏码,也能看到明显的表演痕迹,更不要说那些被脸谱化的恶人形象。在对北京风貌和外地务工人员生存状态的展示上,管虎完全输给了自己的前辈贾樟柯——《小山回家》的粗粝、真实和先锋是虚弱的《上车走吧》无力招架的。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中国电影,才是最好的中国电影。”这句话可能不全对,但是也说明那个年代电影的制作水准之高。没想到斗鱼会放这样的电影,画一眼图瞅一眼屏幕,也算是大概看完了这部电影。青涩的黄渤和高虎,现在黄渤都还操着的山东话,以及如今还没有改变的时代风貌。两个人就算穿上体面的新衣服,卷着舌头学北京话,终究还是那层人,终究还是北京人眼里的老帽。北京是谁的北京呢,反正它不是你我的,永远也不会是。这座城市里的爱情难以扎根,因为我们自己难以扎根。我们都是与时间赛跑的人,阳光灿烂总归是少数时候,阴雨绵绵才是常态吧,简单的一句快乐才重要,又何尝是说说那样简单呢。
98年我在老家,是学龄前儿童,03年随父母去了郑州,些微体验到了外地人的特殊待遇。所幸父母勤恳忠厚,积善行德,期间也有不少贵人相助。兜兜转转,父母又回到了家乡,我也在第二故乡毕业后开始了更远的漂泊。前两年路过北京,顺义务工者聚集区似乎和影片里二十年前的景象没有太大差异,也像极了我们小县城的现在,甚至回乡还能坐上中巴车。国内经济发展很迅速,互联网让我们很方便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极有可能受限于另一种惶恐无力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阶级跨越不再梦幻,也仍不平缓。不纠结,不忘本,致敬每一个努力的人,要开心哟!
00年的片子,于我而言,20年后看依然有太多熟悉的地方。本科时302路公交就从学校小西门经过,宿舍门牌也是302。农展馆-巴沟的始末站那时还都那么破旧。和渤哥高虎一样,对在这个城市的生活也有过憧憬,期待,伤心,彷徨,坚持。对生活的感悟且不必多说,最触动我的反而是那个京哥售票员,来北京的时候我诈你俩八块,走的时候不收你俩钱,均下来还是一人两块没多收。粗糙,朴实,原生态,却很醇厚的电影。p.s.渤哥,当年离开北京时夸的海报上很漂亮那个大妹儿,现在你已经可以在电影里教人家跳舞了哈哈
很真实的反映了北漂生活的的艰辛与不易,准确的说是反应底层人民北漂的生活状态。开头结尾遥相呼应,出来时候是带着那种满怀欣喜的心情,而遇到现实又不得不强迫自己接受,客观的反映一句话,圈子不同,别硬融。经历了一系列现实的洗礼,一个选择了离开,一个选择了留下,这里没有对错,只是更能面对真实的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一些细节描述的非常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现实可能比这个更残酷,最后丽娟的那句话可能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不管怎么样,要让自己快乐!看完后对于初级漂来说感同身受吧!五星
生活给你留下什么,现实?困难?绝望?抵制?反抗?温良?重负?陪伴?不论什么,要么接受要么放弃,如果放不下或丢不了,你只能选择与它和谐共处,或短暂一时,或漫长一生,这叫做生活。说到底,生活中的大大小小,本质是:要么默默反抗,要么平静接受。没有对错。选任何一条路,都要自己面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聚就有散,离开的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余路依然会有人相伴有人离开,这一生最忠实可靠的陪伴是自己。岔路口的两条路,选择任何一条都无分对错,接受、坚定、勇敢的走选中的那一条。
城市应该是多元的,尤其是中国的城市,最繁华的北上广深也充满着市井气息。同样是赚钱,有人靠起早贪黑地卖衣服,有人靠晚上唱唱歌,有人则是只需要动动脑子周转关系,丰富的人群使得城市生活变得多样而富有内在的活力。小强和丽娟的爱情让人感受到城市人与外来者之间有着一种天然屏障,外来者即使上升渠道多样看似有无数种可能,实则无从打破藩篱实现越界。小明和小辫子的爱情则更加说明了这一点,环境差距拉大便意味着不再合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找到适合自己并且快乐的归宿就好。
所以说有知识有能力,才能更好地选择生活,不然只能像小刘小高一样,整日奔波劳碌,却还是难以留下什么痕迹。丽娟和小刘注定无法走到一起,不是因为本地外地,也不是因为收入阶级,而是生长环境不同,眼界不同,三观和生活方式注定难以相合,谈情说爱可以只靠感觉,可是谈婚论嫁就无法忽视这些,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但活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全片倾斜的构图反映出小人物进京打工的慌张踉跄、漂泊不安,可以说是本片的一个特色,也可以说是导演的故作姿态。
年轻的管虎和黄渤,也是年轻的高虎。看到了《外乡人》和《民工》、甚至《老炮儿》的影子,一以贯之的真实和接地气,反应底层人的真情实感,是管虎最大的才华和能力。胡晓光演的很好,大哥的形象充满了可信度,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现实又令观众信服,李宗盛《和自己赛跑的人》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励志中的残酷浪漫,管虎是一位值得被人尊重的导演。运镜的简单、大量的叠画带来了一些电视剧的既视感,但瑕不掩瑜,我依然愿意送上五星。力赞!
到大城市闯荡的小人物们的各种经历,为保护喜爱的女孩与人大打出手的小明,为争强别车发生事故的小强,一头长发喝着小酒顺手弹起民谣的小伙,不甘平凡在夜总会与小明之间选择了夜总会的小辫子,都是那一代北漂们的鲜明代表,充满了青涩与质朴的真情,阶级是无法用金钱跨越的坎,继续奋斗或回家,同样都令人心酸。另外,配乐不要太tango!小伙的民谣不要太应景!
作为一部小人物传,演员们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没有夸张做作的表情语言,却将角色的真实情感丰富的表达出来。它意味着作为外来人口的刘承强和高明来京不应该被贴上标签化,文明阶级的差距和竞争对手的压迫让他们不得不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击碎了内心向往的美好,两人的不同选择也符合着当下人们生活的困境,他们或许会继续迷茫着,但多数人们不就是在迷茫得失中计较吗。
一辆小巴车引发的故事!北京爱情故事!不过爱情就像北京这城市一样,是分等级的,上车走吧,有人走向了未来,有人留在了原地,有人回到了过去。那郊区大院里,有酒吧唱歌的,开饭馆的,开小巴车的,能在每一个失去的时刻,一起举起酒杯,敬明天的太阳升起,尽管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亲爱的,上车走吧,走向哪里都可以,和自己赛跑的人儿。
这不比贾樟柯的片子写实耐看多了。90s一代外地人的迷惘 变成外地人眼中的北京你早 爸爸他大概是真实经历过的 备不完班就回不得家 我得以从电影中窥得一二 添些揣测是不是早些年的北京城市发展和公交总是紧密联系的 这几乎变成了标志性符号 也或者最能体现市井气 和不甘饥饿的底层劳动者吧 大半夜看的心有些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