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肯·卡皮斯
编剧: 迈克尔·阿恩特 / Bill Bryson / Bill Holderman
主演: 尼克·奥弗曼 / 罗伯特·雷德福 / 艾玛·汤普森 / 玛丽·斯汀伯根 / 克里斯汀·沙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9-02(美国)
片长: 104分钟
又名: 偏跟山过不去
IMDb链接: tt1178665
林中漫步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根据比尔·布莱森这位游记作家的同名畅销书改编,故事讲述了布莱森这位爱荷华州人,在英国生活了20年后,他想要通过徒步旅行海拔21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来重新认识美国。
看到一多半的时候我不禁在怀疑,究竟是什么样的资本方会投资这样一部只看两个老头爬山的电影。所以我去查了一下本片的背景。原来改编自美国旅游作家比尔布莱森的传记,好像这位布莱森先生在世界旅游作家中也是赫赫有名的。片中不仅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一位作家的幽默和嘲讽,也可以从主人公嘴中了解些许布莱森对人生的认知。本国观众还没有习惯安静地到电影院看两个老头爬山,什么时候大家可以安下心神翻翻书,这种电影也自然而然会出现在本国了。
户外探险的外壳,公路电影的实质。原本很有趣、容易出彩的题材结果拍得了无新意:情节白开水,让人吊不起胃口。对于户外这个主题着墨不多,只是停留在对自然风光的简单展现上,完全没触及徒步探险这项运动的内核。沉稳寡言的wasp精英+喜欢插科打诨的鲁莽胖大爷的角色设定也是老生长谈了,至今已觉不新鲜。最后,导演如果能请个懂行的户外老手做顾问,就不会犯那么多愚蠢的技术错误,而使电影显得过于不真实了。
四个主演都是老戏骨了,拿捏得很好。这似乎是个“不服老”的故事,但其实这关乎一种生活态度:老人很清楚自己老了,也常常以此自嘲,关键不在于什么年纪去旅行、甚至看到什么风景,而是某种经历,又以什么态度对待这些经历。换言之,这游记不是攻略,不是考察,就是人生本身,也因此,它并不只是拍给老人看的。这一点可以说很忠实于比尔·布莱森原著的游记风格。
人应当都是害怕老去的,特别害怕在迟暮之年,听到身边的人得这个病,那个谁又去世了,似乎自己活着就是在等待这个终结,日子也不再是每天充实又刺激了,于是主角背上行囊,带上干粮,走进山林,试图打破现状,寻找一些安逸生活中没有的东西。——网友/我以为就像大多数的旅行电影,一直走到目的地,但没有。按照自己的能力适可而止,也是一种勇气。
我想对于变老这件事,我也是害怕的。变老意味着要面对年老体衰、无法接受新鲜事物、不再对社会有所价值、羡慕年轻人、感怀往事、惧怕死亡....... 但这是自然规律,犹如四季更迭,无法改变。如何坦然面对呢?即使年老,也希望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仍怀有探索精神,有能充实生活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年轻时活好当下,年老时不要遗憾。
如果像主角说的,书是聪明人的电视,那电影就是笨人的书咯。改编保留了书中很多逗趣的细节,可惜却放弃了真正具有作者性的独特之处,把整部故事变成了相对俗套的旅行片:主角二人在行走中升华、和解,哦了。实际上,徒步并不是两个人边走边聊,倒和参禅颇有类似之处,既强迫你放弃思考,又强迫你专注思考,至于结果,则看悟性高低了。
飞机上看了一半,然后断断续续看完了。看海报以为是一个年轻人和老人一起探索世界那样的豪情壮志。没想到是两个老人一路唠嗑跌跌撞撞走了半路回家了的故事。也挺好,谁说一定要完成了呢,毕竟那么难走,领略过就好了。喜欢里面雷蒙德对妻子细腻的感情,结婚40多年依旧相爱相亲,羡慕长情的生活。
电影其实相当一般,就跟迄今唯一读过的那本比尔·布莱森的书一样。但当初看了《涉足荒野》之后就想去走Pacific Crest Trail,看了《朝圣之路》之后也想去走同名步道。如今这部看完,又想去走Appalachian Trail了。日子越过越少,清单越变越长。叹气……
两个已经失去联系的老人机缘巧合准备结伴来一次远足。这个片子讲述了一路上发生的有趣偶有一丢丢惊险的事情。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不同让老人跟年轻人看待这个世界可能会有不同,我正奔着他们的年龄而去。影片充满了美国人特有的幽默,看完我甚至很期待有这么一次跟老朋友的一次远足。
從選角開始就是失敗,BillBryson寫書的時候也才四十幾,怎麼會找勞伯瑞福來演?從書中插圖與文風來看該是傑克布萊克那一型的人。整部戲被拍成淡而無味的雞湯,2019的新年願望是要戒掉看出是爛片還硬要看完的強迫症。對了,片場沒有人覺得他們的登山鞋太乾淨了嗎?
读《从大都到上都》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到了这部关于行走的电影。对这部电影有点印象,不过,当时没什么兴趣看。如果不是读这本书,可能对这部电影也无感。行走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你可以为了安逸,尽量少走动。但这是不对的。
在人生的路上,想要到达的最高点可能并不在山的顶端,你会在上山也就是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孩子,青年人,令人讨厌的自以为是的人,吸引你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总之,别忘了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有时知难而退不是不可以。朋友就是互相帮助吧。
两个岁数加起来一个半世纪多的老男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修复了一段多年未解心结的友谊,见了最后一面。我不禁想起我也有个很多年没见的好朋友,他高中时回了福州老家,从此我俩便鲜少联系……听说福州那儿也要修一条森林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