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桑德里娜·伯奈尔 / 让-皮埃尔·卡塞尔 / 杰奎琳·比塞特 / 维吉妮·拉朵嫣
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 德国
编剧:Caroline Eliacheff / 克劳德·夏布洛尔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上映时间:1995-08-30
别名:仪式 / A Judgement in Stone
用户标签:法国,法国电影,ClaudeChabrol,克劳德·夏布洛尔,IsabelleHuppert,1995,Claude_Chabrol,犯罪
片长:112 分钟
imdb编号:tt0112769
苏菲(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饰)在中产阶级乐里芙家做女佣,她千方百计隐藏着自己不识字的秘密。性格内向的苏菲内心非常敏感,事事留神不犯差错,并得到了主人家的认同。乐里芙一家对苏菲彬彬有礼,同时也昭示出主仆间的不同等级。
在镇上的邮局,苏菲认识了同属穷人阶级的珍(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饰)。珍对有钱人充满了扭曲的愤恨心理,成为苏菲的好友后,她从没有停止过煽动苏菲,让她与富人阶级决裂。矛盾一步步走向无可调和的地步,苏菲的秘密在乐里芙家曝了光,和谐的外壳瞬间倒坍,珍和苏菲的反抗如同狂风骤雨……
最后高潮戏的悬疑气氛拉满,甚至让我有不敢往下看的冲动,炸弹时刻真是百试百灵啊。抛开这个不谈,就这个剧情看得真是气死我了。我只想问这真的是阶级矛盾吗??并不是为某方辩护,穷富两边当然都有其劣根性。富人在餐桌上肆意对女佣评头论足,永远呈现一种无形的高姿态,甚至把脏手帕随意丢在别人脸上,这足以表达富人的败絮其中。可女主作为一名女佣就可以随便把朋友带到雇主家里?就可以随便窥探雇主的隐私?就可以随便威胁雇主?没文化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个无意杀子,一个蓄谋弑父,这样两个人几乎不需要多余的道德审判了吧?最后突突几枪把富人一家子灭口了看得真是无语。没有最后的车祸倒还好,这个立场游移恕我水平太低看不出导演真实意图,但可以明悉的有一点:不管倾向富人/穷人亦或中立,本片所展示的种种都是对底层相当大的不尊重。
第一部夏布洛尔。没有《寄生虫》的刻意设计感,反陡增事件的真实性以更使人信服。贫富问题仿若是社会中的亘古议题。夏布洛尔以绝对中立客观的视角给予双方位呈现这出阶级与文化水平差异酿成的惨案。高雅且复古的配乐环绕全片,平添一丝古典主义气息,用大量的慢摇镜头呈现细节的同时也在积蓄人物情绪,看似文明高雅的影像外壳之下蕴藏的实则是相对野蛮无度的暴力行为。用一个完全的“闯入者”形象作为诱因,改造了贫富双方的对立观点也催生矛盾迸发,一方的是富人的伪善揭露与瓦解,一方则是教育缺失导致的道德评判失调,总言来说是双方各自的偏见与压抑的无处释放,由于妈的角色作为表象的催化剂从而得以崩塌开来。苏菲的看似结局美好,却也放弃了个人的良知与底线,所有人物实则都沦为了这场祭典的祭品。PS:沃尔皮双影后,角色表现无可挑剔。
夏布洛尔从惊魂计改装的法式心理犯罪。相比好莱坞的犯罪惊悚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倾向个体化,以两女主互为参照的扭曲内心和低级趣味的价值观念,塑造了一个恶的心灵雕像,表面寡言正常柔弱,实则极端危险变态的女仆。夏布洛尔的开阔在于,剖析罪案的主因并非阶级对立(虽然阶级永远存在),也并非境遇所迫。无知低俗的女友,表面正常内心阴暗心机重的女主的对比,以及两人与主人一家的品味层次的差距对比,虽然导演克制,模糊的居中态度,对主人一家的批评都是来自于那个低俗八婆的个人主观,但通过各种对比能反衬人性的复杂和城府,也扩宽了杀缪成因背后的人性思考。他在细节上作文章,包括道具的伏笔,淡化情节伏线千里。结束在无因的,随意的,任性妄为的血腥屠杀让人不寒而栗。危险被掩饰在温顺安静的外表下,细思极恐。
很难不想起寄生虫,看完更确定了对寄生虫的无感。感觉这部淡化了刻意的表达和戏剧性的冲突,前因后果合理完整,对人物的呈现更冷静,也有更广的思考空间。苏菲寡言自卑且教育与道德严重缺失,她厌恶父亲的气味;为自尊极力隐瞒缺陷从而一次次在缄默中滋生矛盾;将他人的善意视为嘲笑她的恶意;又因为她的无知让珍得以激化了矛盾。珍相对来说自以为是,因自身经历造成了对富人的仇视,丝毫意识不到自己仇富和嫉妒的病态。好人身上有很多东西令人反感,但不是他们的恶。彼此偏见逐渐加深,压抑太久的恨和凶恶强烈的恨碰撞后爆发并反噬。由阶级差异推向对人性的拷问,平静背后有多少情绪在涌动。善恶对错无法从一个角度判定,每个角色都是受害者。结局后劲太大了。4.5/还是觉得阶级差异不能作为导致心理扭曲的正当理由。
资本主义下的贫富差距是万恶之源——倒不是一定要杀人,但杀了也无妨,反正对穷人而言永远分不清是自发还是生活所迫,不留下证据就是王牌在手。富人并非自身罪大恶极,只是他们的群体对穷人的系统性加害已经深深刻在社会中,24年后奉俊昊聚焦的也是这种对峙(查了下就算没有直接借鉴,灵感都来自于同一事件)。夏布洛尔把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特别是最后几幕实在太精彩:乐里芙一家在他们钟爱的莫扎特歌剧中走向灭亡(这样死得也体面吗?),操纵苏菲杀人的珍被她嗤之以鼻的神父撞死,车里遗留的磁带供出了两个女人的罪行。法国的女佣真开心,包吃包住包交通包眼镜,还可以请别人来家里玩,心情不好了就拿把枪…
观影时你能预料到事情的走向,并期待着苏菲逐渐升级的失控过程。但在接近90分钟的时间里,都是平静节制又具有小小张力的冲突中被温情脉脉地化解。温柔到杀戮只是瞬息之变,反抗在最后15分钟来得措不及防,简单直接粗暴。在莫扎特的歌剧中杀戮,两朵恶之花冷酷绽放。最后3分钟逆转更是神来之笔。 于佩尔真是玲珑之极啊,40多岁梳着小辫子,神经兮兮地把口香糖拿出来贴在桌边,打完电话又熟练地把口香糖拿下来塞进嘴里,可爱疯癫得令人着迷。当我忍不住习惯性地同情那些温柔无辜好心的富家女时,于佩尔演的那个神经就会拿着有钱人捐献的破衣服,叨逼叨的声音魔性地出现——“资产阶级的慈悲已有破洞”。
恕我实在无法为女主的弑主行为产生共情?~主人一家站在上流阶层的高点表现的善良即便有些虚伪,对女仆也算是仁至义尽(男主人开车送女主配眼镜、自掏腰包想让她学车;女主人在丈夫面前为她辩解;女儿知道她是文盲后主动教她识字);而她又是如何报之以礼的呢?砰!砰!砰!砰!F**K You!你是第一天来混社会的吗?现在的职场可比这残酷多了(公司把你的辛劳当狗P,强制降薪、想着法儿不付赔偿金开人),照你这样我是不是一个不爽就可以提着?把公司里人全部砍死?!“这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从本质上说,所有的美好,所有的糟糕,都是因为我们过于脆弱,过于敏感。”
{★★★} 当夏布洛尔开玩笑说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电影时,我猜,他在戏称资产(中产)阶级的自得天然背负着被树立成靶子的原罪,而无产阶级的暴动时常是发泄性,甚至,是无因的。作为篇幅外的余兴类比,你尚可以琢磨几番;但若真将它摆正到社评的位置上,我只认为人物的反逻辑性经不起最基本的推敲。这是一个Elle case,这里有一个问号要打。我认为电影的焦点在一根看不见的、死死绷紧的线。越过这根线,我们便抵达了杀戮的雷区。而夏布洛尔精密地操纵着他的故事,使一切都勉强挤缩在线的这一侧。只在你始料不及时,线才断掉,于是祭典开始。
夏布洛尔不加道德预判的手术刀对准的根本不是阶级固化的概念化表象,而是其分层导向的媒介认知差异。摄影机反复地使用从动作支配物摇向动作发出主体的简单调度,做出精炼的比拟:苏菲=机械做功机器,让娜=机械存储机器——让娜即便掌握知识却仍沉醉于电视上消费文化精心包装的繁荣幻象中。而结尾存储机器的“反噬”让我们看到其实让娜才是一个更具现代性的社会结症投射体。镜头的停留注明最后只有三枪打在了要害部位,一枪放倒当权者,一枪终结了母腹中的新生未来,最后一枪给了纸质文化媒介。//看完结尾分别给《班尼的录像带》和《凶线》降分
姬里姬气的,好喜欢两位女主的友情,她俩在车上分别的时候我以为她俩要接吻了。金发女主笑起来太美了。但是我理解不了杀人的原因,不明白动机何在,因此对结局只有不解,而没有震憾。简介和许多评论说杀人的原因是对阶级压迫的不满以及仇富心理,但我不这么认为。从她俩杀人的行为以及她俩的对话可以看出,她们以前确实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女儿。我觉得她们杀了那一家人纯粹就是因为心理变态以及认为自己依旧可以脱罪吧。抛开杀人这一部分来说,电影非常好看。但是以意外死亡作为结局不够有力量。也许于佩尔意外死亡只是讽刺和呼应她女儿的意外死亡。
尊重他人的自卑,不要随意评判甚至试图按照社会所谓的“标准”对其改造,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人的“精神病”。中产的一家人在虚伪和善的外表下,其实根本没在意过苏菲的任何,里面的女儿、父亲尤为令人厌恶。不平衡的构图和缓慢的移动镜头给人悬念和不安之感,在明快的光线、室内陈列、服装下,实则是冷漠的人际关系和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当然阶级不仅是财富的,也是社会地位的、知识的。不可逾越的亦是不可解决的,最后都交给媒介所营造的另一个虚幻世界吧,在电视面前,人人都是不乐于伪装的冷漠傻瓜。最后,也有嘲讽法国法律体制之意吗?
本来一心想打三星的,看到最后一分钟的时候决定给了四星。如果说导演不给最后这个神来之笔的结局,我真的要质疑他过于极端的立场和偏见,片中的人物十分刻版化,女佣的转变也没头没尾的,好像突然间得了失心疯,不知是导演故意这样设计还是演员表演有问题。想表现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却没有深挖底层人物的个体经验,都是流于表面的讲述,让最后的爆发显得莫名其妙,匪夷所思。一个普通的观众,极易被导演的建构的扁平化人物操纵,对一类人物乃至一个阶级产生偏见,如果不是最后一分钟的结尾,这部影片将被我彻底唾弃。
布列塔尼的红与绿,于佩尔和博内尔角色“邪恶”深处一拍即合心领神会看得人太嗨,有点可惜只是志同道合友谊情了。没想到夏布罗尔这部95年的作品和35年前的《好女人们》神韵颇相似,极其精于人物刻画、人在特定空间里被影响、挤压(女佣身处高级上流文化人日常语境),想做好本职工作却一步步堕入深渊,其自身弱点(不是她的错)被放大后的终极转折,(比奉俊昊的“气味”高明太多)和终极转折后的终极转折,不服不行。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荒谬却又平衡的结局中实现了毁灭性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