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 / 夏娃·克尔齐塞夫斯卡 / 瓦克劳·扎斯特泽金斯基 / 亚当·帕夫利克夫斯基 / 博古米尔·科别拉 / 扬·切切尔斯基 / Stanislaw Milski / Artur Mlodnicki / Halina Kwiatkowska / Ignacy Machowski / Zbigniew Skowronski / 芭尔芭拉·克拉夫托夫娜 / Aleksander Sewruk / Zofia Czerwinska / Wiktor Grotowicz
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语言:波兰语
地区: 波兰
编剧:安德热耶夫斯基 / 安杰依·瓦伊达
类型:剧情 / 战争
上映时间:1958-10-03(波兰)
别名:Popiol i diament / Ashes and Diamonds
用户标签:波兰,战争,1958,黑白,剧情,政治,经典,军事
片长:103分钟 / 95分钟(original:108分钟)
imdb编号:tt0052080
1945年德国战败,驱逐外侮的波兰社会却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不同派系、官僚之间的仇杀不时出现……马契克(Zbigniew Cybulski 饰)与长官安杰依奉老上司、市长斯维茨基命令,暗杀新到任的工人党地区书记斯祝卡,但马契克一时大意误杀两名无辜工人。
斯维茨基即将升任部长大摆筵席,马契克沉浸在伤害无辜的深深内疚中,只能借与酒吧女克里斯蒂娜的短暂关系排解苦闷,安杰依要求马契克重新振作,执行军人的天职。斯祝卡厌恶当地官员们的浮华纵乐,然而他却连自己失散的儿子都无法找回。茫茫夜色中,马契克找到斯祝卡,两人同时要面对战后废墟中的宿命安排。
本片获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是导演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杰作。看得颅内着火,镜头设计的清晰与影像本身的多义,让它既像黑色电影又像新浪潮,但多出来的、让人心痛的部分,是波兰的受难史,米沃什所谓“两个巨人中间的蚂蚁”,它被历史的棱镜折射,涂抹在每个人的背后,宛如诅咒的光晕。胜利来临时,明天失去了,只有疮痍的大地、倒挂的圣像、灯下的飞蛾,在斯大林倾倒的注视下,杀手以哀悼基督的姿态抱住圣徒,让人想到米沃什写“道德家阿尔法”(正是影片的编剧),“攻陷柏林的消息到来的夜晚,夜空被发射的火箭和炮弹光照得雪亮”。从白马的角度看,一个像马特达蒙的杀手渴望生活,一个像爱德华诺顿的秘书视生活如卡片,在与军队错身后(多么经典的场面),响起了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蒙太奇衔接着两者:朝向日光的舞步,与朝向死亡的踉跄。总是这样,受难化作虔诚的祈祷,创伤变成残缺的美。
法国新浪潮之后,新浪潮电影开始席卷全球。50年代末的波兰出现了瓦伊达,他的电影可以说最能展现“波兰精神”,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导演最著名的是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灰烬与钻石》总的来说是三部曲中评价最高的,所以我也先挑了这部片子看,其余的之后再补。影片探索波兰晚近的历史,提出社会道德和同一性,整体不描述战争的场面,而在战争之后处处戳到战争的实质。高官之间明争暗斗,小人物被迫承担痛苦。整部影片拍得很美,用光上讲究,倾斜下的光束犹如《公民凯恩》中资料馆探寻凯恩一生时的光线;安杰依打电话时和马契尔构成两个空间,其实只是用电话亭的玻璃造成的视觉错误;马契尔逃跑中枪后躲在一片晒着的白色床单之间,鲜血将白色染红;男女主在聊天,前景是倒立的耶稣像。
穿孔的灰烬,起舞的钻石。马切克和Cristina在床上的特写,意识流的对话,令我联想起<广岛>。孤独的烟花,<去年烟花特别多>。吧台的酒杯把戏。两人醉酒吐真言。瓦伊达把自己的倾向通过景别和拍摄角度的区别向观众展示,政客—多用全景,仰拍;革命群众—中近景,或者刚刚提及的特写,平拍。有一幕近景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人在酒吧的小扇窗户密谈,窗外是军队在进城,可以想象他们虽然身负重任,可他们的身份还是平民,地下和地面的落差注定了“窥视”的动作。还有一处吸引我的是瓦伊达的源源不绝的同期声和渐隐渐显的画外音。黑暗的世代让耶稣都能倒挂。
战火尚未熄灭,自戕不请自来,昔日对准敌人的枪杆狠狠地砸在这片遍体鳞伤的土地;欢庆的人群,高歌的士兵,喧闹的宴席,纵乐的官僚,夜空的烟火...暴雨倾盆中,晨光迷雾中,依旧弥漫着难掩的伤痛;永恒的胜利时刻在灰烬的深处闪烁着光芒,那是残留下来的钻石,对旧时光和已故人的追思,有一代人他们没有生活的权利,有一代人永远活在历史的创口中;不得不说瓦伊达隐喻还是整的炉火纯青,从人物关系到诸多意象,来映射国家与人物的命运;地窖墓室,倒挂耶稣,雨中白马,东欧电影好多梗原来都是瓦伊达玩起来的。(8.4/10)
成为灰烬和或是钻石只在一念之间,也许他们本就共存,绚烂的烟火燃尽会变成灰烬,亦或是那些残留的灰烬,掌握着像星星一般的钻石的辉煌…太多的象征符号和伏笔回味无穷:1.被错杀的无辜者中枪冒火,点燃的酒杯(焚烧于死亡)2.倒挂的基督像和教堂前的枪杀(信仰的不在)3.没有缰绳却闯入了闹市的白马(迷路的自由)4.扑灯的飞蛾(自焚的命运暗示)…个人的价值就这样在社会的拉扯中变得迷乱,离钻石那么近却无法掌握,最终只能倒在废墟之中挣扎着与之一起迎接腐烂…
波兰学派,安杰伊瓦伊达。强烈的情感力量,平等塑造着时代下的不安的众人,倒挂的耶稣、白马等诸多视觉意向,女孩、烟花等偶然性事件的插入,像命运玩笑。/对立的两拨人的同伴都在死去,而对立的两拨人都在说,“那段日子真不错啊”,于是被杀者死在杀人者怀里,在枪声过后是欧洲胜利日的烟花。/“或者是那些灰烬,掌握着星星一般的钻石的辉煌”,“和我再在一起半小时吧,“你,当然是一颗钻石啊”,你多大了,100岁,被扇一巴掌,101。
躁动着挣扎的理想主义年轻人杀了乏力的理想主义老人,他扑在他怀里,绚烂的烟花腾空而起,迎接他们的却充满迷茫与矛盾。酒杯上燃起的火、一颗颗子弹、倒悬的基督、不合时宜的白马、被丢弃的三色堇、染血的床单、垃圾堆上的悲鸣……丰富的意象是这个国家混乱心理的脚注。英雄主义者一个接一个死去,悲剧是这个苦难民族的性格,谁来救赎他们?但毕竟“灰烬下面是钻石”,新的一天的阳光打在红白旗上,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
“你不知道到底火焰带来的是自由还是死亡,耗尽你所有最珍贵的东西,只留下了灰烬和喧嚣。”对于不熟知波兰抵抗组织的运作难以通透。一面是为情所困,一面是堕入权力欲望之中,一面是尊奉命令,正如那扑在灯光上的飞蛾预示在波兰解放的首日却成为殒命之时,晨星的坠落也是曾耀眼夺目,燃烧之后变成灰烬。用“钻石”的形容和带来的光线,也落入最后一支舞的洪流之中,一区光明的黑暗之歌,倒挂的耶稣圣象是迷失。
瓦伊达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钻石与灰烬是事物的两面,作为二战中快速沦陷的波兰丝毫没有从战争的困境中走出来,各方势力伺机而动。开篇的阻击战中出现了教堂献花的姑娘,中段刺杀斯祝卡后意外的烟花爆起,结尾处马契克在一片废墟里耗尽生命。讽刺笔调,尽显破败的波兰民情。摄影相当出色,马契克的角色饱满丰富,一个纠结的男人深陷彷徨,展现的淋漓尽致。教堂里倒悬的基督很有味道,也很有力量。
放在影史的维度看,影片也许刚好可以拿来跟今年大热的《冷战》对比,同样是以个人命运写民族历史,灰有着瓦伊达一贯的戏谑和夸张,但其镜头语言的深刻性、个体与民族命运间生动的对照、以及对似乎是宿命一般的无力感的表现,与后者唯美摄影风格和非连续时间结果呈现构成有趣的对照,很难说谁更高明,但显然前者穿过时间的长河,依然是有着它的历史纵深感的。
俯仰拍蛮明显的,施祖安的镜头几乎都是仰拍,也不是什么反讽,他的形象还是挺高大伟岸的。革命小子在事业和爱情的抉择中还是选了前者,最后躺在垃圾堆里缩成一团,后悔这一辈子吗?很喜欢这个结局。官员们纵情宴饮那些场景特意拍得非常漂亮,而革命就更加痛苦。很多地方都很巧妙,比如施祖安死的时候踉跄过去抱住男主,是否在他身上看到了牵挂着的儿子?
《灰烬与钻石》在剧本上很大程度上遵循了三一律,对整个电影十分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被弱化的背景,但同时电影在紧凑的剧情里获得了复杂性和深度。杀手与被杀者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矛盾关系,儿子要杀死父亲,但儿子却代表了过去,父亲的意识形态才是未来。在这个一切未知的过渡时代,二者同时化作灰烬,钻石版美好的愿景再也不见。
光影的使用与舞蹈的搭配是终场的完美预设。而二人对话前悬置的头倒悬之基督像,或许暗示世界颠倒与二人感情之无果与犹如朝露。宗派主义是波兰革命当中遇到的大问题,本土党员与空降党员背后是卫星国问题,但是幸好波兰在卫星国中的地位算高的。自主权也是比较多的。胜利日杀人后的烟花,以及吃东西的白马,街上的军队与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