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 马克斯·冯·叙多 / 英格里德·图林 / 冈内尔·林德布洛姆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语言:瑞典语
地区: 瑞典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62-02-11(瑞典)
别名:冬之光 / Winter Light
用户标签:英格玛·伯格曼,瑞典,IngmarBergman,宗教,伯格曼,瑞典电影,Ingmar_Bergman,1960s
片长:81分钟
imdb编号:tt0057358
埃里克森牧师在瑞典一小镇宣扬基督的爱,认为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但围绕在他身边发生的事却弥漫着世界末日的气息,因为他与人全无沟通。上承
"神之默示"三部曲中篇。1.风格极简而质朴,布光精妙,以静止镜头和小景别为主,摄影机对人脸的凝注一如既往。2.冷漠、疏离、傲慢、信仰动摇的牧师解答不了苦难与生死问题(由中国即将研制成功核弹引发的焦虑),亦无法接受玛塔对自己的爱。3.片尾教堂司事自承对耶稣受难时高喊的“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见于[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后两福音书则无此细节)的思考发人深省,身心的苦难与信-疑的纠结溢于言表。4.八分钟的玛塔对镜读信段落情真意切,中途插入的手中溃烂皮疹镜头则同质于耶稣圣痕。5.牧师发出天问后的一刹那,窗外耀眼的光线兀自笼罩了他,一如马力克[通往仙境]结尾的那道神秘圣光。6.牧师说,每当直面上帝,祂就会变成某种丑陋恶心的东西,如蜘蛛——恍若[犹在镜中]变奏。7.首礼拜详尽展示,末尾则仅有非信徒玛塔一人。(9.0/10)
如果说《犹在镜中》对上帝的存在,爱与温暖的回归还抱有希望,《冬日之光》却无疑对上帝判了死刑,信仰荒芜已不在,是失去信仰后的虚无与走向生命的深渊,是抓住内心而不是寄予上帝的一丝执念,是岌岌可危沉默不语言听计从的人群,是强烈的爱无法透过灵魂穿透另一个人的心房,是作为与神沟通却无法与人沟通的使者。若无信仰,灵与肉不再分离,受苦会变为不可理喻,残忍痛苦变得透明,多么容易的解脱。上帝的沉默终于画上句号,对宗教的拷问做出最后的审判场景很少,多以室内景,舞台对白的形式为主。大量的特写展现人的价值,情欲,感受。多次出现二人与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共存的宗教画面,预示着人间的苦痛。空间中人的远距造成的疏离感,黑白摄影的布光带来启示录般的美感。喜欢结尾,女主坐在地上惆怅着遗失的信仰,而教堂的钟声却在此刻敲响
在电影上寻找解救精神的问题,西方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精神危机,塔可夫斯基与伯格曼,甚至更早的德莱叶也在探讨这个问题,精神的存在与世界的意义。耶稣把耶和华的威严综合为仁爱,有了人性才能爱他人。牧师的爱已经彻底融化为理性之爱,既是对上帝的存在将信将疑,又是把全部的爱送给了逝去的虚无缥缈之人。上帝无法让他感知爱的存在,只能在教堂里拖着虚弱的身躯面对脑子里一望无际的孤独与理性对感性的绞杀。片子找不到中文字幕,只能从小网站上看,当澳门新葡京的广告打的震天响之时,正好是女主角间离状态的一刻。联系自杀者因为“不信神”者原子弹的事,仿佛这次观影经历也有了镜子的意义:我们是活在暗夜的快乐中还是快乐的尸体?看完了我吃了一个甘甜的苹果,果然我灵魂还是轻盈,无法承受纯理性思考。贾木许的摄影有与之共通之处。
信仰三部曲之二,上帝开始沉默。“主不说话是因为他根本不存在。”推翻犹在镜中“爱即上帝,上帝即爱”的观点,伯格曼你可真残酷。失去妻子后爱无能的牧师与无法表达爱之能力的女教师,所谓感情即为一厢情愿。直面镜头下女教师的大段独白,不知为何继续生活最终寻死的男人,教堂里人们祷告时毫不专心打哈欠的钢琴弹奏者,对追求者大放狠话的牧师.......一切都在与所谓的信任上帝相悖,牧师室墙上所挂的受难耶稣十字架宛如一个笑话,“耶稣临死前充满了怀疑,那才是他最大的痛苦吧”。开篇处领受福音者寥寥几人,结尾处空荡的教堂里回荡着三声神圣神圣神圣,信仰此物以不再为人所需,主也懒得搭理你。
要说观看伯格曼作品时的内心活动,过往的观影体验确实不算畅淋,可我现在却有一种“杠上了”的感觉:越是沉闷痛苦越要忍受乏味,越是挑衅束缚越要聚精会神。当然回到片子上,神之沉默、主之抛弃的巨殇,牧师身份的迷失和小范围的情欲困宥及自我消解,在撕下道貌岸然的面具后,发现里层还是良善的道德认知,是故重拾信仰,无须再抽筋剥皮…关于冬日之光,是将仇恨之火转化为怜悯之心的神启时刻,也是照亮他人的恶心,证明自己即是地狱的顿愧自省;与世界的和解,犹如那潺潺流淌的溪水、逝去生命那恣意的无形灵魂,又如何解释这些更高存在的神性呢,还是孤独敏感的灵魂之间相互心照吧。
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第二部,按顺序看的话可能是看早了,按理解看的话也可能是看早了。哲学专业课上肯定是一旦谈及然后就会开始讨论“信仰”的,至于宗教信仰那是怎么拍我都感触不会深的。开头的祷告肃穆十足仪式十足,然后展开了牧师内心深处思维与存在的过分纠结,信仰与内心坚持的神性在生活面前碰了壁,与情人的关系,身份职责的迷茫,活下去到底能不能光靠信仰?人物关系的处理始终锋利,场景依旧被赋予太多执念,女主打破第三面墙的爱之控诉和男主时时出现的呢喃之中对生活的反思,伯格曼是不是出现过类似的纠结才有了这样的三部曲啊?继续学习吧,不好多说。
“有没有上帝,会有什么不同吗?”通过神父的质疑,伯格曼对于宗教发出最高的诘问。精神是伟大的;耶稣受难,肉体痛苦只是其次,最难忍受的是知音难觅和信仰崩塌。而在精神领域,人类的爱是最高的旨意,爱会击溃上帝。对中国原子弹的恐惧与对宗教的敬畏本质上是统一的,皆为虚无,从而忽视实际,忽视生活(爱与现实是相通的,而上帝却存疑)。神父角色极为复杂,兼有虚伪而受难的双重特性。其受难是因其虚伪,而其虚伪是因其职业与信仰。通过上帝与子民中间人的角色,对上帝的质疑之声振聋发聩。
女人直视镜头哭诉的长信,牧师长期忍耐后爆发的厌恨,然后,他们维持着平静走到户外,正是阳光最好的下午,一起开车回了教堂。不能说“爱”不在,而是施受者各自的残缺,《犹在镜中》说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那上帝唯一回应人类的语言既是爱的沉默。结尾,牧师气息奄奄靠坐在墙壁前,无法回答神为什么会抛弃耶稣的疑问,然而尽管教堂空无一人,他仍然坚持举行礼拜,女人也仍然在虔诚祈祷。这种信仰就像冬日悄落下的一束光,短暂,冰凉,迅速被寒冷支离破碎。其实不容评说的这些最伟大的影像。
7.5,剧本没有《犹在镜中》丰满,而且宗教意味太浓重了。依旧是对信仰的拷问,依旧是对迷失生活的审视。信仰的神对疾苦苍生的质疑沉默不语,背负沉重的躯壳逐渐走向虚无。上一部对于爱与上帝的质问在这一部里给了答案“爱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可信仰的虔诚与生命的孤独竟对立起来。质疑“主,为何要抛弃我”的Thomas背后那道冬日之光,突然写满了比神性更强大的悲悯和寂寥。依旧很喜欢/看Gunnar Björnstrand的表演竟觉得莫名的可爱
「我討厭你時會憐憫你。但你不會這樣,所以你會恨自己至死。」片中兩男兩女,兩男各自因精神上的苦惱而受難,一個有信仰危機,一個怕世界末日(其實更像是抑鬱症)。而兩女都因為兩男的痛苦而受難。兩個女性看起來更情緒化,但都能很快平復下來接受現實。而兩男則都被自己折磨死,在沉默中滅亡。這說明什麼?思考太多會傷腦傷身。對自小浸基督教文化的西方人來說,信仰的動搖真是天大的事,我無法有什麼共鳴。上帝存不存在都從不care你。3.5。
4.3/5其实说是“神的沉默”,还不如想“神是否存在”。伯格曼的电影总会有着关于死亡和信仰的审问,在《冬日之光》则显得更为“露骨”一些。故事里面有三个主要的角色:一方是从爱到恐惧的自杀者,一方是祈求神的救赎(爱)却只会诉苦的牧师,一方是有爱却传递不到的追求者,而他们有意无意的都在这教堂之中寻求着神的救赎。但是他们不曾真正的交流,神的沉默是建立在无爱的漠视上面的。
虽然都说伯格曼嘲讽了“爱证明了上帝”的观点,但我还是觉得这个观点与冬日之光有相通的地方。妻子死后牧师生命的支撑倒坍,他不再关心爱,甚至不再关心上帝,上帝在他眼中是沉默的,而情人心中本无上帝,却因为爱而感知到了上帝。上帝与爱本身并无关系,只不过自身感受到了爱却把圣洁的爱归功于上帝,失去爱后又开始怀疑上帝,上帝只是沉默的,不作为的,一切皆因信仰。
光线的运用值得玩味,冬日之光,穿透严寒的风与雪,照到肌肤上时的稀薄温度是否如上帝的荣光照耀之于人?牧师说:“我们必须相信主。”如玛塔需要被允许为某个人而活,牧师需要相信主,也如牧师不想要玛塔,主也不愿垂顾他的子民。所有人无力地漂浮在生活的表面之上,毫无根基地受苦受难。主的沉默是耶稣最大的痛苦,更是人的。于是,空旷的教堂亮了起来,礼拜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