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热拉尔·布兰 /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 朱丽叶特·麦涅勒
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编剧:克劳德·夏布洛尔 / 保罗·热加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59-03-11
别名:The Cousins
用户标签:法国,新浪潮,克劳德·夏布洛尔,法国电影,Claude_Chabrol,1959,ClaudeChabrol,1950s
片长:112 分钟 / Canada: 103 分钟 / Spain: 103 分钟 / West Germany: 108 分钟(Berlin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 107 分钟
imdb编号:tt0052708
一个外省青年来到巴黎求学,与表哥同住,他是个听话本分的老实人,与生活放荡不羁、只追求享乐与刺激的表哥截然不同。但后来他却迷恋表哥的一个情人,在表哥的阴影下他必须面对爱情和伦理的考验。表哥知道事情后本想干掉他,但却在玩闹中命丧于他的枪下。
新浪潮导演夏布洛尔一鸣惊人的成名作,为他带来柏林影展金熊奖的荣誉,本片也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呈现出当时法国青年混乱的精神状态和糜烂的生活方式,充满现实主义的风格。导演非常冷静,不加任何批判地看待这个伦常悲剧,如实表现出其时社会上空虚迷惘的道德观念。片中的表兄弟形象非常具有批判性,在当时风靡一时。影片初步建立了导演自己的风格,有谎言的编织、有谋杀的情节、有对中产阶级生活的爱与恨、还有运动的特写镜头等等,从此查布洛尔开始了他对资产阶级犯罪行为和道德心理进行剖析和批判的电影风格。
幸或不幸这对《表兄弟》在夏布洛尔这部成名作里昭示着中产阶层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作为一个经常光顾文化沙龙的小镇青年,保罗在他周围的这群精英人士身上早已捕捉不到爱情的微光,纸醉金迷的派对上只有令人感到晕眩和麻木的混乱。然而刚刚落脚巴黎的查尔却令他意识到,生活中除了无边无尽的荒芜还有一丝令人感到不安的甜蜜。是啊,有了一见钟情的恋爱对象,谁还会对充满暧昧性的开放式关系怀有希冀呢。实在的爱情为中产敲响了警钟:你爱的不是实在的生活,而是一种被符号浪漫化了的生活方式。影片以冷静的旁观者视角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所身处的夹缝状态:现有的地位和身份总是需要通过主动放弃自我抑或被迫牺牲爱情来满足和实现。换句话说,中产想要巩固其社会地位、阶级身份就必须亲手消灭掉自身的无产阶级属性,而这恰恰是他们意识不到的悲哀。
与希区柯克不同,夏布洛尔对心理学元素的应用尽管充满刻板印象,却也得到大量的空间可以进行细致地人物刻画。在《表兄弟》里,他更是在后半段使用愈发局促的构图把不走运的表弟框得越来越紧。夏布洛尔作品中的cynicism很少被谈及,但正是这股愤世嫉俗的苦涩才让他的电影于本身的平白中放出光彩。《表兄弟》本身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故事,乡村老鼠无论爱情还是学业都无法凭自身努力获得成功,而城市老鼠则幸运和免死光环加身。与本片的姐妹作《漂亮的塞尔吉》一样,一体两面的两个主角中,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纯朴者必须死去,堕落的那一个反倒可以活。本片的结尾,堕落的幸运者无意识地杀死了不幸者,同时响起了瓦格纳的《爱之死》,告诫我们,爱情的死亡是在新社会里幸存的前提。
兄弟二人性情完全不同,表哥正是虚妄享乐的巴黎中产,表弟有梦想和追求,老实本分,读巴尔扎克,表弟在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群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书店老板像是旁观了老前辈,他对年轻人的看法也影响了查尔。菲利普的痴情自杀暗示了查尔的结局。玩物享乐的男权主义下女的被物化与压迫(牢笼)。其中很多长镜头内的人物调度与摇镜头,大量环摇镜头来表现人物心理的不定性,许多特写镜头的运动和景深镜头内前后景的镜头内蒙太奇(后景的枪,前景的表哥),许多跳切与相似剪辑。结尾有些注定,颇有黑色电影质感。不算话唠,但有些好莱坞元素,现在看也算教科书式的三角恋电影。
人生选择的冲突、命运交汇的差错、身为局外人的无解困境,恐怕很多人都能在这个悲剧中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和身份的共鸣,巴尔扎克笔下那个放浪形骸的巴黎忽然因为好学上进而苦于求不得的小镇青年而拥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俄国式的道德焦虑,瓦格纳的恢弘和莫扎特的灵动放在这个道德故事里产生出了某种奇妙的对比,甚至是某种讽喻。所以最后一刻钟急转直下的悬疑惊悚和尾声峰回路转的黑色结局,实质上升华了本片的境界,非常值得回味。
相较于好莱坞拿观众当白痴的制片模式,欧洲电影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性,通过人物几场对话和少数的特写镜头推进情节,酝酿的一直是情绪。我觉得,在这部影片中又一次看到奉俊昊模仿的痕迹,即,将不同阶级故意的类型化。这种处理个人不太喜欢,觉得过于粗糙。也许是导演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最后黑色幽默般的结尾,有点意思。不过,高潮往往在影片最后爆发,欧洲文艺片的一种模式。因为一直闷,一直憋着情绪,就看导演是怎么使其爆发了。
派对戏有点甜蜜的生活前传的味道,结局好狗血,这怕是童年结下了什么梁子吧。热拉尔布兰演了一个对母亲无比依赖的纯真少年,比漂亮的塞尔吉里面帅了一个度,但角色还是这么惨兮兮的,外面一群人疯疯癫癫地开趴,这孩子第二天要考试在书房里一个人抓头发复习,还把自己女神给赶出去了,看着真心疼又好笑。夏布洛尔貌似很喜欢用很刻意的悲剧来给电影结局,最后二十分钟的设计感爆表,和前面比简直不像同一部电影,有点过了。
第一次看夏布洛尔 真是意外的好看 这位新浪潮导演有点意思 老实叙事 也没侯麦那么老实专注于对白的构建 有点调皮 又不像特吕弗通过蒙太奇来调皮 印象深刻的是倒数第二场戏 那么长的一个黑夜都被熬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结果压根什么都没发生 反倒是最后的死亡来的意外而猛烈剧情台词摄影都超棒 法国50s那么多有趣的导演 新浪潮很可以啊(话说书店老板是四百击里安托万的蛮不讲理老师吗)
教导我们“屌丝只能好好学习,但是大概率还是没有用,你的爱情和事业都会被二代们抢走”。没有想好好塑造女人,唯一塑造的,又很exceptional,If not surreal。女主的全部作用在于代表巴黎的vice,来摧毁淳朴的男主;她显然也是这个浮华世界的受害者,但是看不出来导演对这个女人有任何理解之同情。其实如果说成“女人是祸水”的法国新浪潮版也不为过。
还是无法喜爱夏布洛尔,看过不少新浪潮早期的作品,依然感受到一种神经质般的窒息感。可能最能提纲挈领的是戈达尔吧。《表兄弟》的创作时间较早,可以见得日后较为成熟的新浪潮标签式的手法已经显现雏形,可能这也是本片最大的价值了。巴黎三人行的概念,学生的身份与现实的冲突,在《祖与占》,《戏梦巴黎》中还有更多的引申。至于模糊的价值判断则依然是我不喜欢夏布洛尔的原因。
#补片金熊奖# 克洛德夏布洛尔第一部。农村穷表弟投靠城里富表哥,表弟低调忧郁有内涵,表哥大方潇洒真性情。勤奋好学的表弟视角下的纸醉金迷百态,这种原生的矛盾感贯穿全片。在经历爱情和事业的一重重打击后表弟终于迎来了好远,俄罗斯转盘,被表哥无意识中一击毙命。这有力的结局加之紧张的配乐让整片黑色水平激涨,宛若比利怀德。
我不是存在主义的狂热饭,我是存在主义的幽灵。第一次兄弟间的枪,在表哥拿着来叫表弟起床(没装子弹),第二次是表弟装了一颗子弹赌1/6的机会杀死表哥,第三次是表哥随手一打中了1/6的机会误杀表弟。说实话表弟这个形象对于观众来说真的很有带入感,太倒霉和失败了。这片票房这么高是因为这个吗?//北影节 胶片版 中间影院
夏布洛尔的新浪潮成名作,1959柏林金熊奖。运动长镜调度娴熟流畅,对声音和节奏的把控也极为迷人,可拉片,不过实在不敢再看了,因为总觉得故事中的外省青年恰是我自己的镜像和分身。又见瓦格纳[女武神]。迷乱聚会似[甜蜜的生活]小规模预演,后20分氛围同黑色电影,送巴尔扎克的书店老板。(8.5/10)
外省青年的爱与死,堕落的巴黎,法式“甜蜜的生活”。上进青年比不过流氓恶棍,所有人都想拉你下水,让你永远堕落。对婚姻家庭的批判,道德颓丧的展现。书店老板送巴尔扎克著作的温情----只要努力上进,巴黎并不总是堕落。“新浪潮”式的结局。运动机位,运用镜头语言来展现混乱的场景以衬托主角内心的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