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血战  爱情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与安德烈晚餐电影

 
电影译名: 与安德雷共进晚餐 / 与安德雷吃晚餐 / My Dinner with André
影片导演: 路易·马勒
豆瓣评分: 8.4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剧情,喜剧
上映年代: 1981
影片时长: 110
更新时间: 2018-10-01 16:37
浏览次数: 349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与安德烈晚餐电影演员名单
华莱士·肖恩 , 安德烈·格雷戈里 , Jean Lenauer , Roy Butler
与安德烈晚餐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华莱士·肖恩 / 安德烈·格雷戈里 / Jean Lenauer / Roy Butler
导演:路易·马勒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安德烈·格雷戈里 / 华莱士·肖恩
类型:剧情 / 喜剧
上映时间:1981-10-11
别名:与安德雷共进晚餐 / 与安德雷吃晚餐 / My Dinner with André
用户标签:路易·马勒,美国,法国,LouisMalle,美国电影,1980s,Louis_Malle,电影
片长:110 分钟
imdb编号:tt0082783

整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演员兼编剧跟一个导演在餐桌上讨论各种人生话题,有很强的思辨性。片中的两个男人,“我”和安德烈。一个是心比天高,另一个则安于现状。两人在一顿晚饭的时间里谈了各自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迷惘。说起来,这两个人无限的平凡,不仅貌不惊人,甚至你回过身就会忘了...
  1957年,年仅25岁的路易·马勒执导了

能坐在对面取决于聆听思考的基础能力 这已经碾压了90%的 只会对着各种弱智剧集综艺吃着符合他口感内核填充着的屎 对着愚弄包装的人设努力思考着人生真谛努力的意义 并无知无畏的告诉你 要尊重个性 尊重个体选择 要包容才能不狭隘 挺好的 捆绑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至钢铁荒漠之中 让他无所见无所反馈 这种深刻的痛苦 绝望的痛苦才能每时每刻每秒的感受一丝空气一缕风 你也可以幸福的感受 超越了幸福的安逸习惯之上 可以宽阔的打开感受 这是安德烈 这是个时时刻刻像婴儿一样触摸感受世界 感受情感的境界 人生并无是非高低 只是在于自身价值和自我认知 你选择一个精神影像去爱和怀念 希望终生不得见 你希望普救众生 但众生安逸时自得 痛苦时抱怨 诵读着章节引用着诗篇却毫无感恩之心 你像镜子一样映射出他们心中的不敢面对的恶 看着他们把自己包装成自认为的模

与安德烈晚餐剧照

7.5剧本演技拍摄超一流,但可看性不强,电影两个钟头都在讲两个人在一家餐厅谈话,这般剧情的电影可吓退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谁能忍受?我记得曾经看伍迪艾伦的著名话唠电影《安妮·霍尔》,看得我差点把显示屏砸了,话唠就算了,俩个人总是在吵架,看了十几分钟就关了,闹心。但是这个电影还要唠上十倍,可谓史上最唠,但唠得很高端文明优雅,思辨性极强,是我看过思辨性最强的电影,这些对话一点都不简单,都是很深的哲学话题,事关我们的生活,没点哲学基础的还听不懂了,有几段对话我也没听懂。路易·马勒整出这样一个电影真是挑战观众的耐力和智识,但个人不喜欢以电影这种形式展示哲学,文本是最好形式。片尾曲3 Gymnopédies很好听,在《拉孔布·吕西安》里也出现过,在其他电影似乎也听过,好像是阿巴斯的《24帧》,去年下载有

与安德烈晚餐剧照

一切都因其实验性而几近完美 摒弃了使用切出镜头 探讨了能指所指的关系 全由文字编撰的稿件丧失了影像的力量 被负盛名的晚餐问题在于电影化的缺失 观众俨然是在阅读电影剧本 能指的超负荷令观众在文字中沉沦 想象画面也并不能为其弥补一切 当然这也是影片的核心优势 剧本是由两位演员撰写的 马勒在有电影化价值的反应镜头中做了很多处理(群演的细微声音状态 镜子) 所指的内容的思想深度则全权决定了电影的观看价值 但是从实验角度上讲编剧实则还是在写故事 观众唯一可以接受的也就是故事 一个又一个看似有连续性的故事充满影片 这就与传统的做法其实并无二致 只是将原本外部叙事的餐桌一直贯穿全片罢了 中点过后内容是安德烈对现代生活的怀疑为主题 另一人在替观众提出所有的疑问 作为电影的渐近线倾向 它拥有了电影的真实时间

与安德烈晚餐剧照

{★★★} 将对话这一生活消费方式在电影这一艺术媒介中拓展到极致的,呃,电影。想象一部Woody Allen的电影,削减掉它所有影像上的奇想及场景间的切换,那就是这部电影的模样。它可以令人无法忍受,但我时而发现自己被他们天马行空的对话所吸引--大概因为Andre是我们经常能在饭桌上撞见的话匣子,他们阅历丰富,永远用一件过往的事例为每一句话开头,但其古怪的类比又总能莫名地说服我们。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对话并非是琐碎的。从行为艺术跃迁到社交疏离再跃迁到生命内在的动机与死亡,Andre和Wally努力想摆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位置,而他们如此笃信各自的理论、以至于连我也要相信没有人在这场交谈中无病呻吟。想象你是Wally,在与Andre的晚餐结束后坐上一辆出租车,你开始重新认识车窗外的纽约城。

与安德烈晚餐剧照

(在熬过了前面一大段的十分作者式的个人对话之后(其实这也有些铺垫的意味),最后30分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你切断所有噪音,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那种感觉是无限接近于死亡的,就像性高潮或者工作上的无限成就,所以人们会紧紧抓住俗世身份(妻子也好丈夫也好儿子也罢)以期得到安全感,但是"什么又是妻子?什么又是丈夫?什么又是儿子?一个婴儿抓住你的手,忽然间一个大汉将你从你举起,然后他就不在了,那那个儿子又在哪里呢?"所有那些我们依附的所谓安全感,都瞬息万变,甚至都不是你主动切断了噪音(前面安德烈讲了很多他主动切断噪音的经历,把自己抛进奇奇怪怪的地方,完全体会那种孤独),而是噪音离你而去了,到最后你都是孤独的,孤独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无限趋近于死亡,大概就是:是人活着都是徒劳地挣扎吧。

与安德烈晚餐剧照

不到两个小时的影片谈论到了无数哲学的、艺术的与社会的思想:情绪改变观点、现实逼疯思想、人与人之间无意识的敌意、病态的梦境与无意识的符号、麻醉般的舒适感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舞台与观众的“疏离感”、真实被感知的重要性、作茧自缚和画地为牢的自我意识、人与人心灵语言的重要性、被安排的巧合与戏剧创作的联系、预兆与启示传递的信息、机械性的习惯与冒险的对立关系、自我身份认知的表演性、人与世间万物的关联性与内心安全感成正比的关系……我也时常有“可以胜任任何职业、通过各种考试,却不能胜任一个‘普通人’基本职责”的感觉。仅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对话就能上升到这样的思想高度,真的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P.S. 如果有朋友真的跟我聊这样的话题,我也可以陪同他/她在餐厅聊一天。

与安德烈晚餐剧照

镜头在小范围的灵活调动和镜子的使用缓解了空间的狭窄,侍者的几次出现填补了人物上的空白,来自镜头外的杂音与其说是表现现实,不如说强化了仪式感。整个过程仿佛一场授课讨论,安德烈的思辨渐渐引出主人公的抗拒,才使得这场晚餐成为对话,成为哲学与哲学的碰撞,让两种阶层两种生活产生摩擦,而不是单方面的倾诉。观众与主人公经历的过程是类似的,面对陌生人和环境时的拘谨,渐渐被谈话内容吸引投入争辩,到最后晚餐结束时的如梦方醒。在某个节点,我不再觉得无聊,并且放弃了解构对话,不自觉地沉浸到谈话内容中去。电影结束后,我觉得不能再用旧有的眼光看待一切,感到本来牢固的东西在发出哀鸣似的颤抖。这种感觉没有持续很久。

一部电影看下来像是读了一本小说,前面的奇异故事总是走神,后面的思辨反而完全被吸引了。两人各持自己的一套逻辑来辩论,故事的价值负荷--生命是否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一直左右摇摆。andre认为人类的无意识表演正在使自己变得麻木并困住自己,wally则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能让自己获得真实的感受。看完电影的话一般会从andre的话中获得一些启发,因为大多数人的想法和wally一样,看完后大致感觉应该也等同于结局的wally。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andre关于现实主义戏剧的看法,确实,一部饱含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影片在当今给观众带来的观影感受就是:“噢这跟我想的一样。”这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除了短暂的开头和结尾,整部片就是两个老友的一顿饭一场对话,诚意满满真材实料,既有思辨的智慧,又不乏幽默底色。尤其妙的是,两位讲故事高手单一场景下的侃侃而谈,观众脑中却充满鲜活画面:波兰森林中的即兴表演、日本僧人的二指禅、在苏格兰实验农社中种菜盖房子、在纽约舒适的小公寓中盖着电热毯喝咖啡读CharltonHeston传记,还有更多神乎其神的故事……一切看似轻松写意浑然天成,其实背后的打磨颇费心思。两位主演在半年中每周聊天两三次,录下来作为素材,之后花一年的时间以此为基础创作剧本,又找到路易·马勒执导,为影片定下低调而一丝不苟的视觉风格。

看似东拉西扯了两个小时,可是仔细听的话几乎每一两句就能感觉到角色们真的在思考,特别是Andre。Andre就像一个功成名就,突然有一天对自己周围一切产生怀疑、然后看破红尘的人,而Wally似乎还在为了生活温饱奔波,没力气想Andre思考的那么高级的问题。所以他们的冲突其实就像他们吃饭一样,是生活水平产生的差距,Andre细嚼慢咽,对这个高级餐厅了如指掌,而Wally诚惶诚恐,狼吞虎咽,嫌弃食物太少。特别喜欢Andre那段关于纽约的评价,纽约就像一个监狱,纽约人自己把自己困住,无法逃离。

昨天,看完:这拍的什么呀!这俩人话真不少。唠一个多小时嗑。晚上:卧槽!导演牛B,这是在谈哲啊。今天再看:这是现实与理想的交锋。对人生的体验,以及体验到哪种程度,在于个人,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当你内心顿悟,需求精神体验时,那就去追寻。觉得当下很好,一切都不需要改变,那就保持不变,不用刻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是否思考过,哪种生活是自己想要的。而大多时,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哪种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就像提线木偶,按照剧情行事。没有思考,不问追求。

用自己话说就是,面对叔本华式的无聊还是痛苦的命题,一个人选择求诸外界,声色和喧嚣的异彩,另一个人选择求归本心,我之前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有一颗善于感触的心,去西藏还是楼下公园都能获得感动;当然前提是你有去西藏的资本,你有声色犬马的朋友,你有天马行空的找乐子的点子,你有名校的毕业证,才能说你去楼下花园一样感动;你自愿选择享受孤独;你的优越感不在于找到怎样审美情趣的乐子;你说上大学尤其名校屁用没有。

对白推动叙事 要义之一便是克服倒叙的诱惑 只是对话 做到了就是打破剧本常规成功创新;放在这个年代看也毫不过时,这就很有意思——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好好思考、好好交流了?安德烈是彻头彻尾的革新派,看似像一个不停折腾的老小孩,实则活得鲜活而真实,相比之下沃伦和许多人所谓的现实,所谓的通透,对新奇体验嗤之以鼻,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其实经不住捶打;看的时候这两天正好在读马克思,我也超现实一把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