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米切尔·西芒 / 蒂塔·保洛 / 让·达斯特 / Gilles Margaritis / Louis Lefebvre
导演:让·维果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编剧:Jean Guinée / Albert Riéra / 让·维果
类型:剧情 / 爱情
上映时间:1934-09-12
别名:驳船亚特兰大号 / 驳船阿塔朗特号
用户标签:法国,让·维果,法国电影,爱情,1934,黑白,Jean_Vigo,JeanVigo
片长:89 分钟
imdb编号:tt0024844
故事从一场婚礼开始,驳船亚特兰大号的船长迎娶了漂亮的乡下姑娘朱丽叶。婚后,朱丽叶开始了全新的船上生活。一开始她对船上生活感到新鲜有趣,和丈夫的相处也甜甜蜜蜜,然而很快她便厌倦了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渐渐地向往起大城市巴黎的热闹繁华。船长为了满足朱丽叶,将亚特兰大号开往巴黎。
然而期间发生种种波折,导致船长迟迟没有带朱丽叶去巴黎,二人的矛盾日渐加深。不久,朱丽叶悄悄离开了亚特兰大号,独自去了巴黎,船长得知后生气地驾船而去。分开后船长对朱丽叶无限思念,终日神不守舍。孤零零一人流落在巴黎的朱丽叶,最终会选择留在灯红酒绿的巴黎,还是回到亚特兰大号上,回到深爱自己的丈夫身边?
风格归属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实景拍摄,根据实拍时的各种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电影制作过程,对白也十分口语化,几乎找不到那种刻意而工于设计的台词。但这种写实没有让影片走向描写和渲染下层工人阶级贫穷与苦难的套路,没有苦大仇深和怨念四溢,取而代之的是对浪漫爱情的真切描画。维果“对真相不感兴趣,对体验和实验感兴趣”。他自陈:“剧本只是个背景,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巴黎周边的运河、展现水上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以及与演员们一起工作。” 影片具有某种纪录片的特性,但并非说教性和纯客观表现式的,内容也与“讲述一个绝对真实可信的故事”无关。正如戈达尔所说,“所有伟大的虚构电影都倾向于纪录片,就像所有伟大的纪实文学都倾向于小说。”影片是一个虚构的浪漫故事,但却具有一种真实的触感,一种独属于生活的诗意,一种向真实的敞开
萨杜尔:“维果在这部影片中最使我们感动的地方,乃是他脱离了1933年的文学方式,真实地描写了现实的景象:如那个奇特动人的婚礼队伍在河岸上经过,郊区荒凉的风景,驳船上的生活…维果在这些镜头里面,显示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电影中的世界是诗意现实主义的最好注解,继承了超现实主义的绝对真实,又拥有写实主义的时空真实。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看似邋遢的大副却有着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拥有爱猫无数和奇异收藏品的他,令我想起住在飞碟仓里与自己小宇宙相守的肚財。维果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又让我想到塔可夫斯基,他们都是拥有先知天赋的诗人。正如塔氏所说,“诗人是拥有孩童的想象力与心理的人,无论他持有怎样深邃的价值观,对世界的印象都是直观的。也就是说,诗人不‘描写’世界,而是发现世界。”
私以为故事很简单,但是远远谈不上背叛之类,这个故事的美更多的在于维果天才式的镜头转换和浓郁的诗情不断的延缓故事的发展,更多的在于影像美;走出小村的朱丽叶好奇而又小心的在驳船上面走着,天空海阔,就如送婚队伍所说她总是要与之不同,也没有找一个本地人嫁了,而是选择了水手——不断处于旅途中的人,习惯驳船生活的朱丽叶逐渐向往巴黎,她是最热爱无拘无束的人,热爱新奇的人,驳船限制了她的自由,而同时,驳船又是最自由的,只有它才能够不断的向前,不断接触新的东西,驳船成为互否的矛盾体;当然,最惊艳的是让跳船以后不断切换的二人辗转反侧的镜头,表演和角度令人叹服;朱尔斯角色的设置既增添了喜剧的元素,又是人物最自由的象征,同时,最后也是由他找到的朱丽叶。
虽然故事单薄俗套,但是,1934年,还要什么自行车? 已经是影响后世近百年的杰作了。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让维果拍完这部片子就去世了,英年早逝.中间有几段很有意思:1.老头下棋快要赢了然后让男孩扔猫过来,故意不让男主伤心 2.老头擦碟片,响起背景音乐,原来是男孩在后面拉手风琴 3.老头满身像是记号笔画上去一样的tattoo女主离开亚特兰大后,男主为了试验之前的承诺:在水中可以看见深爱的人的面孔,毅然决然从船边跳下去,接下来的水下拍摄镜头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两人躺在床上,身上布满灯光倒影的斑点的交叉蒙太奇,有意思 。撸猫快乐!
无怪乎很多人推崇这部80多年前的老电影,不到30岁就英年早逝的天才导演拍出的洋溢青春气息的爱情片。那些细腻的生活画面、小爱侣之间似嗔还喜的嬉戏、流畅的社会风俗镜头,还有俏皮滑稽的人物特写,无不显示出导演的匠心独运,比当下的爱情电影不知高明多少倍。注意海报的场景,不觉得很眼熟吗?《泰坦尼克号》的船头【迎风展翅】大概是借鉴于此吧~ps:找到的资源没有中文字幕,又不懂法语,不过倒省出精力来欣赏镜头之美和演员的演技。把它当作默片,在剧情简介和影评的帮助下,愣是看完了这部剧情简单、回味隽永的老电影,可以证明这部老电影的魅力了吧。
维果的电影有种介乎现实主义和新浪潮之间的气质,朱尔斯用手指抚摸唱盘,画外突然想起了音乐,然后随他的手停下而停下,你以为这是后期(就像戈达尔在《法外之徒》中沉默的一分钟),但下个镜头转过,你看到是那个孩子在拉手风琴,整部电影包裹在这样的不拘束中,你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一个巴黎就让他们分离,但你会发现自己对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有一个与巴黎平行的世界,水中见真爱,歌谣见伊人,伊伯特说“柔软的诗意”,大概就是这种又灰又温柔的际遇,哪怕都是运气与短暂,我总觉得娄烨《苏州河》受此片影响,毕竟,水手可是去过上海的呢!
大叔的房间像游历世界的“百宝盒”,还有那些可爱的猫咪,手滑唱片发出手风琴音乐,后接其实是小年轻在配合拉手风琴也是很有趣的画面和声音,梦中相会的蒙太奇手法。男女主的感情也很简单美好和真实,对华丽大城市的向往,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心爱的人身边,那艘不断“漂泊”的雾中行船,就像在水里睁开眼睛能看见他一样浪漫的故事。可怜的Jean Vigo英年早逝,1934年就拍出诗意现实主义那么可爱温暖的片子,本来可以拥有更浓墨重彩的一笔吧,尤其在新浪潮来临时。最近看多了费里尼的新现实主义悲剧,需要这种浪漫美好来舒缓下。
看的第一部诗意现实主义作品?又是遮光罩。朱丽叶和大副,多个紧景框亲密镜头,猫的运用,大副的单纯。不懂为什么要拿性的暗示作文章,乡下姑娘见识少,反衬朱丽叶的好奇?多处亚特兰大号船名。水中镜头、大副房间、异地思眠印象最深。已经有不少景深镜头了?文本的作用微弱,也很难说表演、诗意现实风格和影片中的戏剧冲突造就的叙事效果出色,还是粗糙的。不过后知后觉,核心就是诗意,好歹是把前辈先锋派的抒情性与现实结合起来了,形式主义的诗意表现手法还是多一些。(不知道为啥看完后脑子里一直在响《失败者》的调子)
让•维果的唯一一部长片 诗意现实主义故事上整体有点混乱,回想起来会发现有相当多细节在竭力表现现实,但这些细节片段和故事主线融合得不好,有些疏离 我反倒觉得那些细节比主线(男女主的爱情)更值得注意 许多小猫咪 老水手的古董宝贝们(照片 断臂 废旧留声机 ) 文身 偷喇叭 小贩的箱子 抢包的儿童 失业的队伍抒情的水下摄影片段 叠影 狂热与浪漫平行蒙太奇表现男女主的互相思念(很特别)婚礼队伍 驳船 迷雾 酒馆老水手这个角色气质很特别
驳船与陆地、乡村与城市,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波及欧洲后,电影在现实与日常生活中,寻找生活困境中的一抹亮色和诗意。1、生活的苦隐匿在影像后,副手的纹身、收藏的断手、孤单的生活,新娘逃离农村和驳船的原因2、生活的诗意在于影像的一丝美好,朦胧雾气中相拥的热恋夫妻、副手的手风琴与音乐3、镜头:跳入水中的船长看见妻子的画面、分开的夫妻各自在床上的抚摸和思念4、意义:跳出二十年代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捕捉人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状态
不愧是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现实性层面通过船上四人的外部视角,深刻展现了巴黎底层风貌,以及与那些想象中巴黎的一窗之隔,阶级差异一个场景就够了。诗意的部分不消多提,开头的迷雾,后段的水下,出色的交叉剪辑,二次曝光,人物行走时的远景摄影,当然还有最负盛名的结尾。由于字幕问题,不管是错误百出的中字,还是受限于自己水平有限的英字,都让我在有对白的时候很难完全投入,不过没有对白的部分,完全都是视觉享受
除去剪辑之外,《亚特兰大号》最大的秘密在它的声音.让维果显然没有摆脱默片式的声音设计思路,但这反倒成就一种独特的风格:对白、配乐、环境音效是平等但不并列的元素,它们有主次地分别充当默片中音乐的功能――在有对白时抹去其他声音,当配乐响起时让对话消隐,如此等等,其组织方式不是复调的而是主调的,于是米歇尔西蒙把玩唱片的段落便成为两种声音元素彼此欺骗与争夺一首协奏曲的主奏权的玩笑,实在有趣.
影片对于女主角在船上的枯燥生活并无过多描绘,对于女主角跑下船之后独自一人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描绘,反而对于女主角与老船员以及法国商人们之间的趣事进行了大量的展现,这样的处理方法可能会使得人物的情感线索是脱节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是单薄的,但是重点表现诗意的生活恰恰也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其次剧情和书本上的介绍有些出入,书本上讲是女主角不知不觉回到船上,而影片中是老船员驼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