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1942年6月12日,安妮·弗兰克开始在她的生日礼物——日记本上写下第一篇日记。同年7月她和家人为躲避纳粹藏到了父亲公司的香料仓库中。两年的隐匿生活中,写日记成为了安妮最大的乐趣,她认真的记录着这段岁月的辛酸、苦痛,但也没有忘记欢笑、乐趣。两年后他们被发现,送去集中营,这个天真的女孩于和家人朋友不幸遇难,只有她的父亲幸运逃生。战后,安妮的日记经其父修改出版,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此次BBC邀请电影版
啊,原来长久以来,无知的我对《安妮日记》有极大的误解!1. 我以为安妮是个十岁上下的小女孩,原来是个花季少女,很有活力、很有主见、很叛逆。2. 我以为就安妮一家躲在阁楼。没想到是三个家庭八个人!准确来说是两家人和一位单身的医生。画风完全不同于《钢琴师》,更像家庭片。剧中大部分是这八个人生活里的琐事。比如,争夺书桌的使用权、周末各自挑喜欢的地方泡澡hhh、过生日、夫妻争吵等等。3. 我以为是个小阁楼only a small room or a small attic,没想到是两层楼,多个房间。4. 我以为躲在阁楼的日子很枯燥,所以安妮日记大概是记录她关于战争的想法、她未来的愿景等。没想到,躲藏的日子里,life went on! 他们能看书、听广播、养猫、做果酱等等,还有谈恋爱!
5集英剧被压缩成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效果却比看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电影还要震撼,腐国翻拍这部经典是颇为用心的,无论每个场景或者每个细节,每个演员都很投入,不得不说女主角实在很像真实的安妮,一枚元气满满的文学少女,仿佛热爱写作与思考的犹太少女昨日重现,她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还有所爱所憎一一浮现眼前。只是当盖世太保们从天而降,安妮的日记戛然而止故事匆匆画上句点,每个人的心里却响起无以言说的阵阵回音。想要尽情放声呐喊,她曾认真活过,她曾热烈爱过,她曾大胆梦想过,上帝,作为一个犹太人她有什么错?
现在我们却很穷,不过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战后。我向你保证,我与妈妈和玛格特的想法不一样,我不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我希望花一年时间去巴黎和伦敦,学习语言、艺术史。玛格特则想去巴勒斯坦照顾新生儿。当然我也憧憬华丽的衣裳和潇洒的生活。我对你说过很多次,我想去看看世界,做各种各样刺激的事,有点钱也无妨!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挨到了几个月后,被英军解救了太 太 太 太 太难过了
宏大叙事下柔弱敏感的少女内心。战争、政治、民族、人性,这些确实改变了安妮的生活,主宰了她的命运。但是哪又怎样呢?对青春期的少年人来说生活还在继续,充满无限可能性。书本、阁楼、作家梦想、嬗变的身体、炙热的爱情远比成年人的固执、惊恐、歇斯底里要有趣。在狂热发酵的欲望与阴暗畸变的恐惧中还能有一个如此年轻灵动的灵魂,那是这场战争中唯一活下来的东西。
乱世孤岛提供的摇摇欲坠的港湾却也能让人忘记宏大生死,为了日常琐碎争吵,嫌弃衣服丑陋,为了草莓欣喜。镜头有意识的摇晃让他们栖居的阁楼显得随时都要坍塌,在其上建立的生活虽是注定的结局,却也让人随着镜头揪心。青春期的安妮被演绎得异常自私,就像姐姐说的“你吸走了所有的氧气。”就算未能被电影感动,我也被最后两分钟的定格和字幕带来的忧伤淹没了。
名著也称不上著吧,毕竟只是青春少女的日记,平淡而悲伤。不太喜欢影视化的女主角,显得有点自私刻薄,全程旁白有点啰嗦,但当中希望与绝望的瞬息变化很能触动。封闭阁楼中艰难度日,人人怨愤又相互依靠,却没能等到解放的那一天,结尾好伤感。喜欢爸爸和小男生,温暖柔软。唐顿大小姐前男友和楼上楼下小女仆演父女略出戏。PS.疫情当前,看起来倒有点应景。
“二战”,没有亲身接触的事件总是觉得遥远,就好像饥饿、动乱,对于我们这些出身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来说有耳闻但没有在其中,当然也愿以后也不要在其中,更愿越来越少的人在其中。闲时会想,灾难(先细分是哪种)来了应该怎么应对,是逃?是认命?是抗争?...juicycleanser期间饿疯了的疯言疯语
书刚看了一半 想找个电影版看一下 一边看一边回忆着书中的描述 安妮住在小阁楼里所有的内心活动一览无余 整部影片都让人感觉不到死亡是如此的接近 知道最后他们收拾好东西走下阁楼时 字幕的出现 每个人物的定格 才恍然明白 还没准备好 我们却要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告别 电影看完了 我却依旧泪流不止
当年高中看小说的时候与大不了安妮几岁,相当理解她的想法,现在看电影已经28岁了,只觉得安妮真是个自私的孩子,还是闲的,没吃过啥苦,所以抱怨父母,真的入了集中营,就懂得家人和睦的珍贵了。姐姐说安妮说的真好啊。史料的真实性大于文学性,安妮有想法,就是能力和想法不匹配,也来不及匹配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妮就是个自我为中心的人,不是战争改变她什么,她本来就那样,除了让她更向往外面的生活。就像一个被宠爱的人整天叫嚷着需要爱,看看她姐姐,还有她的室友,谁不是挺着压力过日子。场景简单,也没有突出战争的影响,也许能为它加分的是这是真事改编的
感觉影片还是美化了密室生活,尤其是阁楼部分,是个难得的空间。这样的生活封闭、压抑、焦虑、暴躁、崩溃,可安妮总是心怀希望和梦想的活着,或许是年少,或许是家人的关爱,安妮所保有的任性似乎是死气沉沉里的唯一涟漪,然而战争的残酷还是让生命停留在了最后的黑白,仅用时间宣告它的短暂
“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夕” …没有比这让人更心痛的了。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是经历了深痛的苦难的,一个是中华民族,一个是犹太民族。只有思想是自由的Anne,千千万万落难的犹太人其中极为普通的一个,在16岁的花季永远地陨落了。历史怎样都不能重来,唯有这段痛,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我五年级的时候读完了这本小说,从那以后开始写日记,一写就是9年,到现在也刚好9本日记。安妮给自己的日记本起了名字的,我最初也是。时隔9年看完电影,心里感触很深,安妮的性格和我太像,叛逆的样子跟我简直一个样子,如果没有战争,她或许不会如此出名,但或许会拥有美丽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