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编剧: 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碧翠斯·黛尔 / 帕特里斯·夏侯 / 罗纳·哈特纳 / 莫里斯·本尼丘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奥地利 / 德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03-10-08
片长: France: 113 分钟(Cannes Film Festival) / Hong Kong: 113 分钟(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 114 分钟(Buenos Aires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 Independiente) / USA: 114 分钟
又名: 狼的时代 / 恶狼年代 / 暴狼时刻 / The Time of the Wolf
IMDb链接: tt0324197
伊莎贝尔·于佩斯饰演的安娜,一家四口从城市逃难到乡下,发觉自己的村屋给人占去。争执中丈夫被杀,安娜带着子女流离失所,途中儿子还给一流浪少年扣留。后来到了一个火车站,很多人在苦候,望火车把他们带到安乐郷。安娜听说有一班宗教义士,奉献自己以拯救人类,连她儿子也甘愿受祭。人在极端环境里不见得只剩下狼性。汉尼卡的风格有份严峻之美,正为杜绝滥情,从人之不仁中发现希望。
哈内克对老塔致敬的一部电影,不只是某些镜头像(烧草垛、对逐渐熄灭的煤油灯的凝视、大人在火堆旁边安慰孩子,火堆中升起希望),人物关系(三人结构),故事发展方向(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叙事元素(水、火、土、气)也一样,哈内克同样也担心人类的未来问题,他让人认清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丛林法则,完全远离这个社会的就是小偷,从丛林法则中寻找光芒和热量的是孩子,但孩子同样也是殉难者,因为他们的生存意志不是个人的生存欲望,而是对生命本身存在的希望。而那些被丛林法则侵略的孩子,他们的生存意志会被削弱为对个体生存的欲望,他们终究会成为那些不讲道理、互相猜忌的人,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黑泽明的哥哥会说,人在三十岁以后会变得邪恶,但我没有那种勇气去殉难,我宁可相信结局是大家坐在火车上,享受烈火带来的希望,而不是导演的恶作剧。
尽管哈内克的冷峻画面风格依然尖锐,他的这部寓言却写得实在小儿科。从主人公中产阶级的设定来看,影片中的灾难该是指资本主义的崩溃,故而它才把物质交换放在剧情的核心。可在震撼的开头之后,影片的剧情就再也没有发展的方向了,一路上生存的压力显得一点也不紧迫,文明的外衣也没有完全被撕下。影片最后的火焰前甚至生出了一些人性的暖意,这么不彻底而假温情的哈内克也还是少见。此外影片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也没有被赋予意义:火车究竟能带着大家走向何方?
艹!太好了太好了!无语!怎么这么好啊?这部相对来讲故事的背景环境稍偏虚构(旷野的景象出现在哈内克镜头下不知咋回事我很惊喜),但对人性的探讨一如既往得辛辣而真诚,最后十几分钟简直是我看到过的最真诚的twist(说是twist其实也不算是,也许可叫做人物弧光吧),无论是镜头的运动,还是整个画面,还是它背后的思考,都是毫无疑问的绝对的美。哈内克电影里的人都是真正立得起来的人,我真的为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感到幸运。
《狼族时代》中哈内克过滤掉了一切鲜艳的色彩,用冷峻的画面塑造了一个文明瓦解的荒芜之地。无论是前半部分,母子三人在茫茫迷雾中穿行,寻找安身之所;还是后半部分人们在仓库中等待列车的到来,都被压抑的绝望感所笼罩。信任、帮助分崩离析,虚伪的表面被撕裂,只留下生存的本能和人与人间的漠然。从某种层面上说,哈内克是个电影领域的“法兰克福学派”者,他所塑造的极端病态世界,透露着对资本主义价值精神的失望与批评。
电影从头到尾保持着灰暗的色调的压抑的气氛,末世下资源耗尽,活下去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对弱势群体的鄙夷,对异类的排斥,对暴力的崇尚压倒了昔日的尊严和美德。车站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看似抱团取暖共同求生,实则是重构/复制一个人类社会。本片应该是哈内克想要表达主题最复杂的电影,但是在对人物关系的挖掘上与其他影片相比稍欠,于佩尔可以发挥的空间也不大//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影评,竟然是难民?!这不合逻辑呀!
0903 【C】社会文明秩序失衡,人类处于文明—野蛮的中间地带,生存(野蛮)是在时刻被在强化的状态,希望(文明)是时刻闪烁的“画外音”,此处的暴力显现出真正毫无缘由,所谓希望愈发遥远。剥离了现代化的物质媒介展现真正脆弱的人类,虚伪的人际关系,残缺不堪的社会假象,当生存的渴望点燃人性的血性贪婪时,人类心底仅剩的文明被真正的抹除。
文明社會崩塌下放棄物質回歸追求生存所需時,人性道德會歸於一個什麼位置?當中所追求的又是一個什麼東西?電影充滿冰冷灰暗壓抑,一群群被世界遺棄的孤兒他們的下一代又是如何是好,對人類很是殘忍的描述,一方面感覺少了批判而悵然失落,另一方面是寄與希望及懷緬過去的美好,雖然抽起了應有的描述但還算不錯
6/10。哈内克运用银幕空间制造出一层黑暗恐惧,人们在丧失家园的荒原四处飘零,镜头挡住家属上半身的葬礼戏让极简元素释放最大情感,弱女子践踏尊严为生病的宝贝讨水、过路客收了别人的手表却不留一滴水救济,无人为女主伸张杀夫之仇,男孩赤裸着寻求涅槃的燃烧时刻得救,结尾火车开动如人性自我救赎。
现代文明遭遇野蛮入侵后被丢在原始丛林里重建道德体系,这就是哈内克干燥得一滴水分也没有的《狼族时代》的内容。他于这部现代版《鲁滨逊漂流记》中掺进来许多无序而疯狂的暴力,并试图探讨文明与荒蛮彼此依附的关系。然而他浑浑噩噩走过头的悲观主义最终逼得现代人自暴自弃差点一把火烧掉仅存的家园。
讲述灾变后引发的社会崩溃,因生活资源极度匮乏,每个人都变得既悲惨又蛮横。对众生相的描绘有后来《白丝带》的影子,但在这部片子里,观众成了哈内克在影像方面进行火光实验的牺牲品,大部分时间里什么也看不清,虽然起到了让观众无比珍惜日场戏的效果,但观感实在不讨好。片尾的救赎无法挽救通篇失控
水资源危机背景下大量难民为了生存,暴力成为唯一护身符。极端环境中暴力无处不在:毫突然开枪射杀、大火焚毁房屋、动物死亡、歧视言语中伤、传染病、强奸和自杀。生命何其脆弱,死亡如影随形。哈内克冷峻严酷风格:抽离固定远景制造克制旁观视角、完全剥离主观情绪来彰显人物内心、因果断裂紧张不安。
没有前因和后果,没有铺垫和高潮,更没有烘托氛围的音乐,迈克尔·哈内克采用了大段沉默的镜头,以极端冷静的手法描绘出一个近乎原始的人类社会,人们靠交换的方式生活,看似有秩序,但是无道德,人性处于时刻被崩溃的状态,灰暗的影像中弥漫着身临《狼族时代》的恐惧,最后那段移动长镜头则引人深思。
“趣味游戏”般的开端,经过“雾中风景”,“失明症漫游”的构建,可怕的无终止,结尾又仿佛回到城市中产视觉坐看一切平静。伯格曼的“豺狼时刻”乌曼跟冯叙多的相似叫人难忘,而这部“狼族时代”里,我实在没法摆脱阿姨的魔法,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对的!她每一次出镜,每一反应都是自然真实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