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Ebru Ceylan / Nuri Bilge Ceylan / 娜再纳.克里米什 / Mehmet Eryilmaz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语言:土耳其语
地区: 土耳其 / 法国
编剧:努里·比格·锡兰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6-10-20
别名:适合分手的天气 / 气候 / Climates / Seasons / Les climats
用户标签:土耳其,爱情,土耳其电影,努里·比格·锡兰,文艺,2006,NuriBilgeCeylan,法国
片长:101 分钟 / Turkey: 97 分钟
imdb编号:tt0498097
刚愎自用的大学讲师伊沙(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 饰)和身为电视制作人的妻子巴哈(埃伯鲁·锡兰 Ebru Ceylan 饰)正在风景宜人的海滨小镇卡斯度假,但是夫妻俩的情绪却与这里全不搭调。不知何故,他们发生激烈争吵,伊沙更撇下妻子独自回到伊斯坦布尔。在分居两地的日子里,伊沙和昔日女友(Nazan Kesal 饰)重温旧梦,然而他并未沉浸其中,却渐渐体味出妻子的珍贵。他决定启程找回巴哈……
本片荣获2006年土耳其安塔利亚金橙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和最佳女配角(Nazan Kirilmis)等四项大奖;2006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7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土耳其年度最佳影片和人民选择奖。
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努里·比格·锡兰第59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努里·比格·锡兰
男人是大猪蹄子系列#开头的海,冷漠,凛冽,惆怅,带着看不到希望的渺茫,故事从这里开始,也在海边结束。结尾的留恋,悱恻,徘徊和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目送昔日的恋人离开。影片足够文艺,从开头让观众浸润在两人的情绪中。蒙太奇式的美好幻想,却是在梦境里,现实永远那样骨感,找不到方向。我们随着男主回到家乡,见证他平淡的生活,窥视他和情人的欢愉之交,激情散去,又逐渐回归平淡。他虽不顾一切回去寻找妻子,但正如我们是他经历的见证人,情绪的体会者,他心中规训的明镜。他还是和妻子说谎,他终究不可信任。我们庆幸他妻子的明智之余也的确感到惋惜,毕竟她是那样的动情。谁知道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旧会厌倦妻子的琐碎,又贪恋妻子的温柔。从头到尾沉浸在地中海的风情与缱绻中,冬天是个适合分手的日子,夏天耗尽了爱的激情,只留下肃杀的回忆
因为看了杨超导演在一席的演讲。所以特别把06年的片子挖坟,锡兰是好导演也是好演员。他的片子有一种细腻的留白,让人回味。特写是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与摄影的构图,在远近关系与差时跳切中,我们看到了女人那种哀怨,疏离,难以割舍的情素。而在男主粗暴的性与缱绻的八音盒铃音中,我们仿佛也读懂了男人那种微妙的孩子气与对现实关系的恐惧。尽管他可以在父母,同事,甚至学生面前,保持孝顺,傲慢,优雅,但他无法克制在关系中的暴怒与关系外的痛楚。这是矛盾的爱情关系,导演用大段的无声语言,塑造了比古迹更原始的无奈。在暴雪中的面包车里,他对她重修旧好的期待被反复打断,那个节奏的变化的确很体现功力。而那女人的信誓旦旦与行动的耳鬓厮磨,让我读到了某一种深刻。如果从全篇的角度,我还是觉得前女友那个部分最有趣。节奏的变化令人叹为观止
锡兰说:“我们的灵魂就像是一个黑暗的山谷,那里有很多东西,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有时你只是没有注意而已。但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做任何事情,所以当我写剧本的时候,当然我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但这些感受我想其他人也会有。”00:09:02,机位选的不错。00:16:37,用沙盖脸的行为设计很好。00:20:04,一扭头,时间的错觉。00:23:54,捂眼睛,锡兰有些生硬了,女孩处理的挺好。00:28:40,拍照转场,很干净省了很多事情。00:40:06,一颗坚果两人调度到一起。00:58:52,拿柜子枕头的习惯。01:03:32,跟踪的拍法。01:16:39,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场戏撑起了整个影片。01:35:45,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锡兰彻头彻尾的在学塔可夫斯基,这一点毋庸置疑。)
男人觉得女人为自己开了门,冲自己笑,还能轻轻松松的闲聊几句就等于默认能够再跟她上床,还试探性的用"你的尖头鞋太丑了"这样的话和执意喂女人掉在地上的坚果来试图找到自己在两人关系里的主导地位。之后便一头扎在女人身上态度强硬要跟她做爱。女人多是赌气,反抗是从那一刻打心底生出的反感,凭什么你觉得我有了新男友还会跟你上床,凭什么你认为我是为你准备好的,如果你觉得跟我做爱就等于再次占领我,那我偏不要这么做。我就是喜欢你不喜欢的尖头鞋,掉在地上的坚果我就是不要吃。男人想,你居然反抗我,就算你成了我朋友的女友我也一定要得到你,你必要吃下那颗坚果也必须跟我做爱。女人放弃了抵抗,我绝不会迎合你,你想怎样就怎样吧,你可以进入我,但那颗坚果我就是不会吃。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台词,锡兰似乎把激情戏拍成了舞蹈。
坚持看完的理由是唯美的摄影、俊俏憨憨的锡兰和野蛮激情的外遇之爱。老夫老妻没有了激情,只有亲情般的依恋。男主于是搞外遇,对身边的妻子不温不热,像随身携带的物品,只有占有欲。分开后妻子绝望地切断联系,男主却因无法承受失去妻子的空虚而去看望她,略献小殷勤。妻子尚有一丝爱,所以赴约,然而,妻子绝望地发现,丈夫在找回失去的物品后,如以往一般忽视妻子,像高傲的国王对待战利品一样,占有却不珍爱。再次的打击让伤心欲绝的妻子决然离开丈夫。说起来我也有一段时间如此混账,还好我变好了。?
一部爱情小品,导演跳出其惯擅的有关于“故乡”的题域,质地便开始变得轻松而新鲜。在锡兰不再独立掌镜以后,拍摄技法上出现了更多动态的调度,甚至以一类颇有设计感的tricks增加了关系性镜头的暧昧性与可看性。恋爱的气候中,充满着体面的虚谎,同时又饱含着捉摸不定的自由。对于这段爱情关系的探讨与处理,锡兰理所当然地越出了道理、伦理、责任等框架范畴,而完全以人物的心绪状态构架起故事的脉络与轴线——时而起伏曲折,时而断裂破碎,的确像极了适合分手的季节。
这是锡兰献给儿子的礼物,给孩子看的父母的爱情故事,“你的父亲母亲”。母题虽然由故乡换成了爱情,却也可以看作是远方的一地鸡毛,爱情的烦恼不分地界,众生平等。其实锡兰似乎看透了男人和女人的本质,他们在爱情消逝时候的状态,很让人深思。七年之痒,当局者谁会没有察觉呢,男的就逃避冷处理,女的就快刀斩乱麻。片子直译是气候,就像爱情,很玄妙,不好解释。分手不分季节,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只要爱情消逝了,处在其中的人,冷暖自知。
炎炎烈日下的绝望眩目,你杀死我,我杀死我们,我注视你,只能看到那些刻意逃避下永远无法调和的东西;隐隐雷声,暴雨倾盆,不喜欢看到女人被男人死死囚住双手,无力挣扎动弹的样子,即便她有多爱你,或者多不爱你;终于下雪了,两个人都裹得厚厚的,他带着一切回忆和渴望来找你,你抓住一丝生机,但看到对面那个实实在在冷冷冰冰的人,你知道一切生机都只是幻觉而已。任何季节都是适合分手的季节,任何天气都是适合分手的天气。
①男主角有点像阿部宽,看完一查卧槽,主演导演编剧全是他,女主角是他老婆;②风格堪称土耳其洪尚秀;③叙事冷静、旁观、耐心,给足观众足够时间边看边想,但不适合憋尿观看;④有评论说讨厌这个渣男云云,为什么不退一步想想,创作者为什么要用一部电影证明自己是渣男?从观影者个人角度,或者从个人道德观角度去评判一部电影的艺术质量,是非常浅层次的评价,但这样的评论非常普遍。
2.5outof4:对不起,锡兰,我不可以。我一直觉得无论是聚焦外在or内在冲突,电影需要讲有意思的东西,而这部电影没有,且我怀疑会有多少人觉得它有意思。这里除了人物的情感纠葛什么都没有,但我不关心他们当中任何一个的内心戏--女人爱男人;男人爱自己;观众呢,观众爱什么?可能是冷静的全景或局部镜头--锡兰是个好导演--但可能还不够是电影本身。
延续前三部的拍法,继续家庭小作坊。这次锡兰不仅拉来了老婆,还亲自上镜,和前几部里演员的状态是一脉相承的,但多了份不怒自威的气质。觉得锡兰是位掌控力极强的导演,个人意志渗透到影片的方方面面,也懂得表演的伟力,所以在他调教下的演员表现都那么出色,无一拉胯。片里的雪景真的太美了,由夏入冬,心境也随气候明灭,始于凝视,也终于凝视
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失落和隔阂让他们难以忍受每日相对的尴尬,双方的失落是不尽相同的,当彼此分开之后,又感觉到对对方的需要,这两种需要也无法相提并论,这种不对等和“错位”使他们的情感永远无法弥合,最终女人看清了一切,男人继续在迷宫中打转,然而无论麻木还是执着,都逃避不了痛苦,就像无论阳光、雷雨还是飞雪,融到心里都是孤独。
电影是一门记录人脸表情的艺术。可能一个场景时间很长,但只看到了那一寸放大了的时光,精雕细琢,有时主角忽然消失,却又以另外方式出现,给人惊喜。这就是是电影的魔法。私以为19min45s让人有些意想不到,锡兰导演总能找到一些很细微的细节式拍法,很值得玩味。比如花生米。阿彼察邦和锡兰(更偏欧化)有些相似,但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