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卡尔·潘 / Irfan Khan / 杰茜达·芭瑞特 / 祖雷克哈·罗宾逊
导演:米拉·奈尔
语言:英语 / 印地语 / 孟加拉语 / 法语
地区: 美国 / 印度
编剧:苏妮·塔拉普莱瓦拉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6-09-02
别名:同名同姓 / 同名之人
用户标签:印度,美国,移民,家庭,剧情,2006,果戈理,美国电影
片长:122 分钟
imdb编号:tt0433416
印度青年刚戈里在火车上捧读一本果戈理的小说,同行的老人建议他出国闯荡,这时火车却发生了事故……大难不死的刚戈里远赴美国求学,后经家人撮合,与美丽的印度姑娘阿什玛(Tabu 饰)喜结良缘,两人遂前往美国生活,然而阿什玛时常为思乡情困扰,刚戈里有感自己的二次生命来自果戈理,于是用这位俄国文豪命名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时光荏苒,果戈理(Kal Penn 饰)成长为健壮的青年,对父亲给自己取名的动机,年青人并不理解。经由一次全家返回印度的旅行,果戈理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并有了一名白人女友。在这个第一代印度移民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要面对文化的差异以及对自身的定位……
本片根据美籍印度作家Jhumpa Lahiri的同名小说改编。
好能理解新婚远离父母的那种内心的寂寞与无助,好在阿什玛的丈夫是温柔体贴的,即使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的眼里依然充满着爱,即使如gogol所说他们在家里从来不牵手,但那种爱无时无刻都在。阿什玛在儿子交女朋友后不着家那种心情,让我感受到孩子和父母的距离,真的很难做到完美,生活太忙碌了,惦记父母又未必做得到经常陪伴的无奈,这份无奈来自父母也来自孩子。但是很高兴剧中阿什玛成长了,他让儿子去追求自己的生活,gogol也意识到自己不想离开这个家。阿什玛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迷茫的在屋里打转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让人看的好心疼好真实。整部片子,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或会遇到的烦恼与选择,真的挺不错的。阿什玛从年轻美女到中年美女,一点都没有违和感,gogol好帅啊,两大美颜。
从前无感或者有点厌恶传统旧俗,那些我看过去“滑稽好笑”的规矩,也讨厌父母亲人对孩子的牵挂和约束,这部片令我想到一些从来不去理解的东西,并感同身受着。大环境和时代影响着父母辈的观念,我要的距离和尊重对他们是一种伤害啊,为什么要苛求他们理解与接受。tabu应是上帝赐给印度电影圈的礼物,继肥温之后第二个令我感受到力量的女演员。那种细节的写意,举重若轻。高高大大的身材,大大的眼睛,略厚的唇,和分明过高的鼻梁,不精致,却很美,很有一种力量传递出来。甚至会爱她粗砺的脚后跟。
看电影就能感受到原著小说会有多好,那种淡淡的细腻伤感是小说本身的气质所赋予的,拉希莉写的是自己,也是写给那些和她有一样经历的移民同胞。一个印度家庭的生离死别婚礼葬礼也道尽了人的一生。演妈妈的演员塔布眉眼和拉希莉好像(作家自己也是个大美人),演技更是惊人,那种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时表现出的一瞬间的短路呆滞到随后的爆发,到后半部分的释然放下,心灵达至她所说的“自由”的无我境界,分寸感掌握地太好了,这种举重若轻的“整容般”的表演真是难得看到,真是神级国宝女演员。
三点五星。电影讲述第一代印度移民与其子女家庭发生的文化思想冲突。与李安电影有相似之处,初代移民总是尝试着融入新国度新文化,而其子女则实际上面临更多的挑战,对自我身份的理解与认知,对两面文化的发展与妥协,还有两代人之间又疏离又深爱的感情。只可惜电影讲述过于跳跃连贯性不高,影响了观影感受。
6/10。父亲作为一个沉重的符号承担起对故土文化的眷念,儿子幼年看到镜中父亲剃发与成年坐在理发师前自省,儿子婚礼上母亲回忆待嫁那时偷穿未婚夫鞋子,家的定义成为文化传承、身份归属的突破口,通过爱情、自由(生日赠言)和寻根等话题支撑家的主题,这种精内核神与李安相似但缺乏后者缓慢渗释的情感。
前面十分钟觉得很好,到中间就有点搞不清电影的主题了,只是朦胧地觉得电影不坏,但是哪里好又说不出,看到最后,母亲重拾音乐,儿子去印度,才摸索出一条线,走出祖国,去看世界,熟悉世界,再回来看祖国。这就是移民大国的感触和忧伤把,一定要出去看看,不管在外面能不能生活地很快乐。然后就是世界
印度人在美国打拼经历文化冲突的题材,很少见。虽然主角是印度人,但特别能有代入感,和北京人在纽约所经历的几乎一样,外来移民在美国这个大熔炉国度如何立足,如何融入,又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化母体和祖国,甚至是面对和已经完全美国化的下一代之间的矛盾。远离祖国打拼的第一代移民总是最痛苦的。
【心中最好的印度电影】西方镜语讲述两代印度移民的差异与和解。传统与现代,印度与美国,故乡和他乡。身份和认同的反复确认,从对故乡的认识到对自我的发掘,如何定位,如何选择,最后达成和解,同是印度人无法保证情感的稳固,美国不再是与印度相对的存在,消逝的已然远去,亲情的纽带接续永恒。
不是完美,但足够丰富动人。导演细腻、隐忍、老到,对所描述的文化与感受有非常深入的体会。东方文化里的父亲真是太戳人了,好几次令我想到朗雄。近来尽是尝流亡人心里的黄莲。要是更了解果戈里就好了,很想知道为什么俄罗斯作家的小说(里面还提到契诃夫)会成为一个motif。大约全是流亡人。
难得在朴实细腻,又偶尔淌过些许光艳,流畅舒缓的镜头使得现代化西方城市与古老的加尔各答自然过渡,适当消匿了剧烈反差,让尖锐的矛盾能自然展开于温润基调中。这片美国拍不来印度也拍不来,米拉奈尔自身的经历给出这份寻根与逝者斯夫的坦荡。我太喜欢Irrfan和Tabu这两个印度演员了!
东西方的差异往往变成浅显无趣的描摹,如果说有所谓的东方感情的话,裘帕拉希莉确实把握住了其中细微的地方,这种含蓄又深厚的感情,在现代社会似乎过时的,笨拙甚至愚昧的,却依旧有着浑厚的力量,我觉得是很容易感受到和理解的。不过the low land应该比这部成熟得多细腻得多。
移民身份在米拉奈尔近年作品中成为了重要主题,影片重点刻画了两代印度移民的生活状态,从对故乡的认识到对自我的发掘,如何定位,如何选择,亲情的纽带背后是文化的根基和无法抹去的信仰,虽然转折略显仓促,还是很好地展现出一个关于名字的寓言故事,不过印度部分的场景太少,美国太多
文化和环境的冲突在一个印度移民到美国的家庭中放大剖析,很多习惯和思想都在适应,改变,但有一点是外部环境永远改变不了的,就是父母对子女付出所有的爱。本片格调高远,气质幽靡,于细微处令人感动,导演才气惊人,细腻而成熟,意外之喜。果戈里的《外套》一定要拜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