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导演:Annemarie Jacir
语言:阿拉伯语
地区: Palestine / 比利时 / 法国 / 西班牙 / 瑞士
编剧:
类型:剧情 / 爱情
上映时间:2008-09-03
别名:la sal de este mar
用户标签: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电影,2008,剧情,AnnemarieJacir,政治,以色列,法国电影
片长:USA: 109 分钟 / France: 109 分钟
imdb编号:tt1090680
法国剧情片。安娜玛丽·雅西尔导演。苏埃尔·哈马德、萨莱赫·巴克里主演。28岁的索拉雅从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长大。她决定返回巴勒斯坦她的祖父母的故乡。她想领回被银行冻结的祖父母帐户中的钱,但被银行拒绝。她结识一名巴勒斯坦青年埃马德,埃马德一心一意只想离开巴勒斯坦。本片曾参加2008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巴裔导演安玛莉贾席尔的处女作,以索拉雅寻根的故事,检视巴勒斯坦的排外情结,极致犀利又感性动人,溢满的家国伤痛,宛如男女主角的爱情般深刻,教人低回。
《海之盐电影网友评论》
在展开巴勒斯坦视角下的post-1948 world(al-Dawayima大屠杀后)时,穿插的各种符号所界定的语境并没有尽可能外延,亮眼的镜头不少,但大都匆匆一瞥,落入了保守的窠臼。片尾有一个很熟悉的名字:Edward Said。“for their love of the sea”是与片中提到的“bride of the sea”有关,其指涉pre-1948的Jaffa,如今已隶属于以色列…
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女性寻根之旅。她回到以色列,想要回祖父的存款和房产。政治部分看不懂。存款以抢劫的方式弄到手了,房子不可能,似乎有国已不国的问题存在?好像因为打来打去,地盘变了。听到男主说很多年没离开小镇(17年?)觉得窒息…生在大国运气好,生在太平的大国运气更好,可怜他们。想到中东火药桶,想到叙利亚装修风格…啊,走神了!
“如果你有小孩 他能得到美国护照吗 那么他能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如果我想要个小孩儿 ”“我觉得要个小孩很不错 有个人和你一个姓并留着一样的血液” “我设想有个小孩 应该是1948年第一个小女孩在代瓦伊迈出生 可以在这里玩耍 骄傲自豪地长大 拥有尊严”
何以为家 从巴勒斯坦??人的角度看以色列?? 就是彻头彻尾的强盗 侵略了别人的居所 毫不羞耻的据为己有 男女主在自己的国家毫无尊严与自由可言 巴勒斯坦彻底沦为一片被封锁的监狱 如果我是巴勒斯坦人的话 谁能让我收声呢 我要战斗 我要我的祖国
人总想找到一个归属地,无论是地理意义的还是精神意义的。出生在美国的阿拉伯姑娘回到巴勒斯坦想找回自己的根,却屡遭排斥。她感到悲哀感到愤怒,但一切已无可挽回的逝去了!战争离乱随意摆布着身在其间无可奈何的人们!
着陆在特拉维夫,海法钓鱼,雅法游泳,在耶路撒冷干什么呢,隔了一周,忘记了。去过的地方回想起来恍若隔世,隔离带卫兵随时像要走火的枪倒是清晰如昨。他们喜欢问对方是什么星座的,因为雅法的那条星座小巷吧。
拍这部电影是为了“黛米拉大屠杀”,电影里身为阿拉伯人的女主角要回祖父在以色列的存款和房产的情节和方式,一下子使这片有了一部声讨片的感觉,多少有股以牙还牙,收复江山的复仇味。以色列的海还挺漂亮。
2017.08.30 一个布鲁克林女孩在??的寻根之旅 喜欢男主在海边听矿泉水瓶风声那一段 各种美好的民族花纹与小装饰物 (顺便给????m一个“想去” 3.5
三星半。寻根之旅。缺乏细微的地理知识,看起来略有隔阂感。情绪很饱满却孕育在不动声色地平静的叙述下,偶有激烈的表达。偶尔有沉闷的感觉。以及故乡橘子皮的多种使用方法。
真的很討厭女主這款人格,看完更加喜歡以色列了,總是帶著自己的不幸是別人造成的心態看待一切,終於明白衝突為什麼一直沒有能夠停下來的原因了,綠教真的是毒瘤。
2017.08.30一个布鲁克林女孩在??的寻根之旅喜欢男主在海边听矿泉水瓶风声那一段各种美好的民族花纹与小装饰物(顺便给????m一个“想去”3.5
纳丁戈迪默写过一本小说,跟着丈夫来到南非的白人女主最终决定留在异国,而非洲丈夫则拼了命地申请去美国讨生活。何其相似。场景换成了以色列,巴勒斯坦人。
第一次看到巴利斯坦的电影。电影镜头里那些时而荒凉时而美丽的景色一点随着镜头推进。女主一直想要归属感,想要回来,一直留下来,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