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马丁·斯科塞斯 / 伍迪·艾伦
编剧: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索菲亚·科波拉 / 理查德·普莱斯 / 伍迪·艾伦
主演: 伍迪·艾伦 / 米亚·法罗 / 拉里·戴维 / 尼克·诺特 / 罗姗娜·阿奎特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89-03-10
片长: 124 分钟
又名: 纽约故事
IMDb链接: tt0097965
大都会传奇的剧情简介 · · · · · ·
三位大导演的三个小故事:楼上:
艺术是一种沉迷,是学不来的,没有哪种教育能教人伟大,艺术家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自觉,就成不了艺术家,艺术家在世俗道义里是贪婪自私狡诈的,他像钓鱼一样诱惑年轻女孩,一起分享免费工作室,和艺术家一起工作,有机会认识有趣的人……他需要爱情,灵感缪斯,在她们身上投射自己的欲望,情感和幻想,再把这种投射汇集成能量,他会说:你拥有一切,美丽的脸蛋,年轻的身体,自由的灵魂,不是不够好,你还年轻。他不惜示爱,物化女人,旺盛的感情能量,以同样的炙热移情别恋,容忍生活谎言,但对艺术极真诚,谨慎,吝惜赞赏,他要把赞赏留给自己和真正的伟大,也不会说她没有才华,因为他要留她在身边。女孩想知道他创作时想什么,方法,要诀是什么,她的情感却没有力量,被漂亮的外表迷惑,就像她恨他,但看到他在创作时,又会发自内心的笑,她没有沉迷。
1989年的片子太惊喜了,最爱伍迪艾伦的故事,“讨人烦”的伍迪艾伦竟然还有天敌,妈妈即便躺在棺材里还能听到她的絮叨,还有飘在天边那朵妈妈云,身为儿子,这得有多大的心理阴影,太可爱了! 最喜欢马丁西科塞斯的运镜和剪辑,伍迪艾伦的想象力在故事表达上,马丁的镜头设计和音效剪辑每一处都有很强的创造力,升格镜头的运用一出手就知道是老司机了。科波拉的光影最好看,斯托拉罗是渲染气氛的大师,关于光线的用法他本人也沿用至今,在《摩天轮》里根据人物情绪起伏来改变主要光线的冷暖和亮暗,还有斯托拉罗喜欢在室外群像里打金色阳光,科波拉的故事一开始是犯困的,直到劫匪出现,酒店大堂镜头后拉之后快速向前推进成为斜构图,这里开始打起精神,在小女孩打开宝石之后,整个环境被宝石照亮充斥着乳蓝色的魔幻气氛,太好看了!
斯科塞斯肆意畅快的运镜,形式和内容很好的融合,风格化的运镜和剪辑,加上老马丁最爱的爵士乐,让这个纠缠的故事独具韵味。科波拉的故事很有童心,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超级可爱的小姑娘之外,是纽约街头吹长笛的艺人跟长笛艺术家的对话,“你知道吹长笛的人之间的不同是什么吗?”“不知道”“是每天能挣到50美元以上”,然后两人轻松一笑,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微末才蕴含着一个城市最迷人最令人怀念的地方,而街头也是一个城市中占据着人们记忆中很大部分的存在。伍迪艾伦的奇思妙想,用有趣的方式来讲述亲子关系,一如既往地散发着愉快迷人的气氛。
这仨短片跟仨导演各自当时阶段的片子都非常近似,比如斯科塞斯的《下班后》,科波拉的《小教父》或伍迪艾伦的《爱丽丝》、《开罗紫玫瑰》,然而整体上基本是应景之作,斯科塞斯让尼克诺特演了个被精神化爱恋困扰的画家,这人物身上的变态占有欲令人厌倦,科波拉的那段在孩子们的服装上非常考究时髦,不过这个安插在中产跟顶层阶级身上的儿童冒险故事倒是透露了他闺女的空虚中产趣味,真是三岁看小五岁看老!唯有伍迪艾伦那段算是有意思,被中国古彩戏法变没了的老妈浮现在纽约上空碎碎念,直到儿子找了老婆才恢复正常,史上第一催婚狂魔无疑了。
个人最喜欢马丁的生命之课,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是三部之中最好的,但并不是说伍迪不行,因为他本身的作品特点就不是那种好莱坞叙事结构,他就是从头说尾,节奏什么的根本不存在……马丁为了展现作画艺术而进行的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都非常有感觉。科波拉的故事明显受限于篇幅,时长的限制导致节奏和叙事非常有问题,故事挺可爱的,但一看就是适合韦斯安德森的剧本。伍迪的故事是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我爱她,但我希望她消失。”我原本以为只有中国家长才会对孩子如此有控制欲,没想到这个犹太男孩也有同样的烦恼,呵呵,苦笑一声。
到目前为止看过的多部导演合拍一个主题的电影基本都会特别喜欢,这部也不例外。也是一部很好的纽约宣传片。马丁部分带你走进疯狂的艺术世界,艺术圈就是不再让集体束缚个体。科波拉部分带你走进上层社会的世界,展现有钱人是如何有钱再有钱的。伍迪艾伦部分带你走进世代生活在纽约的人的世界,除了时尚和繁华,这里也有生活。三部没有出镜的伍迪艾伦第一个镜头就是自己,“hi,有没有想我?”老妈子这段差点笑死我,感觉就像是看我姥姥。这部喜欢!另外我好奇帕瓦罗蒂唱的那部分的歌词内容了。
像极了敷衍老师的学霸 科波拉极其随意 像是给女儿拍了个睡前读物就完事儿了(还真纽约故事)虽然是马丁惯用的全景深和牛逼置景还加了一些复古的转场但一向对叙事把控特别精准的这次絮絮叨叨没来由还以为是伍迪艾伦 到后来出现伍迪艾伦本尊果然这种奇怪的电影还得看这老头自导自演 俄狄浦斯情结的恋母又畏母 最后玄幻一般消失的母亲却飘在空中只向她的无处不在控制儿子的生活 我宣布此局5老头胜出 邪不压正都是假的就怕遇上出怪招的选手
'It's funny. You wake up one day, and suddenly you're out of love.' 爱情的到来和消失是不是都在一瞬间?然而要用更长时间去习惯和察觉,so is it a feeling or an illusion? 就工整来看马丁最好,但还是更偏爱伍迪。只有他最懂得如何在纽约的钢铁丛林里想象浪漫。科波拉令人失望…
马丁斯科塞斯和伍迪艾伦发挥很稳定,科波拉女儿的剧本好无趣。Scorsese那一段,摄影、剪辑和配乐都很惊艳,把欲望、占有、绘画时的宣泄拍得表现力十足,但这个故事总感觉已经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见过了。Woody段落,老爷子没再调侃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反而说起了母子关系。由于感同身受的缘故,加之老爷子台词和情节设计得实在有趣,观影体验比中段科波拉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斯科塞斯的章节很糟糕,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实质是具有权力的男人在实施慢性的强暴,结尾更糟:你不识抬举?老子有更好的!配乐也十足刻意。这个轻飘的体量和单纯的主题确实不适合他。科波拉的莫名其妙。但是家庭层次对孩子的教育引发了阶级思考。伍迪艾伦——无处不在,笼罩四野的妈。只要是自己出演,狠狠剖析母子关系里的控制和张力,就能显得格外真诚。这一点来说他很占便宜。
相对来说更喜欢斯科塞斯的那个故事,期待能拍成长篇肯定很有意思,艺术家和缪斯女士的张力,互相厌恶,又互相需要。谁都不比谁虚伪些。科波拉基本上拍了个童话故事,八十年代美国黄金年代的奢华,到处都是金光闪闪,一切都如仙境般美妙。伍迪艾伦的故事有点俄狄浦斯情节在里面 但是最后结尾我不是很喜欢,欠缺了点讽刺意味,又变成了兜兜转转总是你的感觉
三个华彩小段,都非常有意思。生命之课让我想到《纽约琐记》,创作的痛苦伴着与缪斯的拉拉扯扯。其中用来拍局部的几个镜头非常精髓,画家看的可不就是局部吗。佐伊的故事大概就是她自己所说的小兔子的自娱自乐——王子公主的情节,父母感情的折腾,像极了青春期小姑娘的内心戏。最后伍迪艾伦这个魔幻倒还魔幻,但比起前两个感觉上笨重了。
其实作为一个四十分钟的短片子,本来就是适应于小品式故事性强的剧本,这是伍迪艾伦的长项,所以他的那段是最完整也可看性最高,马丁斯科塞斯其实拍的中规中矩,科波拉的叙事习惯太宏大了,在这样一个小的载体里反而显得不知所云,本以为三层楼之间的住户会有那么几分交集,结果却完全看不出来他们是住在一栋楼里的,风格难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