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去年法国大选很热烘,社会党奥朗德惊险击败萨尔科齐;对于忙于走街采访的新闻报导员Laetitia来说,普选星期天更是惊心动魄。为了阻止偏执前夫Vincent接近女儿,出动楼下大只男也只是阻得一时,她做了一个「死得人」的决定,要胆小如鼠的男褓母带两个还在押尿片的婴孩到千人造势现场,张力来自燥底和腾鸡的角色,街头事态随时失控。楚特过人之处是将纪录剧情巧妙糅合,人山人海的逼爆镜头,忽尔羊肠小径,让局中人带着无知小孩走出来:这是危险处境戏剧,也是不一样的吵闹喜剧。
第3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处女作(提名)贾斯汀·楚特
片头的巨响就将影片推入高潮,孩子哭闹声带来得种种烦躁情绪从观众心里唤醒起来,这将是一场焦虑大战的开始。特里叶几部作品都聚焦于女人特定时期所产生的不安情绪并外化放大给观众。孩子哭闹只是一个,气愤丈夫各种行为促使矛盾放大,直至影响并干预在做法国大选日采访的妻子,将家庭问题推向至社会问题一部分,直至整个高潮在各种训教和沟通中缓解后,那份敞开心怀的内容又将影片带入另外一种氛围,却又很难想象这与前半段各种暴躁相互交融的作品,还不失其份量。这种调和让人看到导演在捕捉生活和设计生活中的技巧手段,甚至是有意放肆并享乐其中。
剧作,视听和立意都起点颇高。纪实背景上的叙事,在喜剧和情节剧来回切换,特里叶从处女作就确立了她的语调(现实底色下,心理能量驱动的高频视听,仿佛看见好时光的影子)和人物原型(在不知所措的男性簇拥下仍旧应接不暇的现代女性),在后作中也不断延续。外部空间作为内心的结构性映照和人物的现代性背景使电影空间格局延伸,使人想起悲惨世界的开头,虽然用得还要鱼水相融。后现代的女性主义探讨,观察被赋予了社会话语权的女性,在两性和家庭生活间,一种原始又现代的焦虑和迷乱,其中是无可奈何的自我省察,也是照镜怜惜的暂时疗愈。
将剧情与记录相融合的手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法国大选日走上巴黎街头的角色无异于几根木柴被投入了熊熊山火,纵使剧烈燃烧最终也只能被漫天烈焰淹没,俯拍全景中的人头攒动让人不由屏息。但让本片脱颖而出的还是结尾回归平静后真实在虚构之上的映射。恐慌胁迫下,理性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暴露无遗。
今年夏日国际电影节看过的最难看的片子,这也能参展戛纳?像Carnage和Leprénom里那样的争吵和歇斯底里是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正常人如何因为琐事变得失控和疯狂,而这片子里的这几位本身就有病,看一群疯子在那发疯简直莫名其妙
很好,能看到一次公众政治事件是如何辐射进日常的,走上街头的摄影机自是亲密地步入真实世界的漩涡,但难得能在狂热过后继续关照到它的余波,即对整个后段几番室内对话的渗透。可惜它的时间限制无法更宽地铺展开,只能呈现非常短促的即刻后续进行时。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互影响,大小互见;虚构的人物被卷入真实的极端情境,激发出极致的焦虑感。结果结尾一下子安静下来都有点不适应了……(真是一个“公民教育从摇篮抓起”的故事呃)
73/100 导演一直利用各种条件制造焦虑的气氛,婴儿的哭声、吵架的声音、广场恐惧症…但是在充斥着焦虑的环境内,却又不经意的冒出缓解焦虑的神来之笔,让我很享受。
幽默与随性在焦躁中迸发,用无限的自由与激情拍摄着麻烦却又可爱的一天,它由一群上升的法国导演和演员们演绎,赞美这些优秀新生代的电影力量!【2013十佳No.6】
4分。歌不錯聽,前面用選舉結合婚姻滿有意思的,後面吵架也滿有真實感覺,以前不可能看懂,真的是有經歷過類似的才會比較懂,結尾也滿有意思的。
前半段手持摄影和剪辑非常有力度,把家庭题材(虚构)和政治议题(纪录)结合在一起也很妙,狂热又幽默;但后半段实在是有些无趣。
真实入骨。生活就是这么疯狂,歇斯底里,不可理喻,但是小宝宝的一声哭喊,一把卖萌,就能拯救世界,一瞬间岁月静好天下太平。
小孩吵 人群吵 吵到很难听清楚演员在说什么 后来终于又坐到一起吵起来 最后终于在中餐厅?安静下来
有趣的拍法, 现实和戏剧的结合, 政治和生活的联系. 但看完有些失望, 觉得展开的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