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扎齐坐地铁电影

 
电影译名: 扎齐在地铁 / 莎西在地下铁 / 扎奇在地下铁 / 地下铁的莎芝 / 地铁中的扎奇 / Zazie in the Subway / Zazie in the Underground / Zazie in der Metro
影片导演: 路易·马勒
豆瓣评分: 7.90
影片地区: 法国
影片类型: 喜剧,奇幻
上映年代: 1960
影片时长: 0
更新时间: 2018-10-01 04:30
浏览次数: 380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扎齐坐地铁电影演员名单
凯瑟琳·德蒙吉奥 , 菲利浦·诺瓦雷 , 于贝尔·德尚
扎齐坐地铁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一个乡下小姑娘扎齐是个言语粗鲁又脾气暴躁的孩子,而且十分叛逆,在说脏话之余还经常与大人们捣乱。可是在巴黎生活的两天时间里,她却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冷漠和虚伪,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严重混乱失序,所有她认识的人都在对她说谎,连她妈妈在内,都缺乏真诚善意的交流和沟通,这使扎齐在离开巴黎时感到自己已经被折腾得老了很多。

路易·马勒最新浪潮的作品,孩子进城对抗成人世界,最终引致混乱与失序。1.超级疯癫的技法:快动作(与追逐戏结合,令人想及默片喜剧与[猫和老鼠]),跳接,高速剪辑,甩镜头,拼贴,还有各种恍若梅里爱再世的光影魔法,大变活人,时间与空间完全被路易·马勒所解构混融,破坏性同质于希蒂洛娃[雏菊]。2.一部片名有地铁片中地铁却完全缺席的电影,一如首尾回环的火车进/出站,还有那场令人想及戈达尔[周末]的全城大塞车。3.色彩的盛宴,无论霓虹灯牌还是服装布景,皆浓郁饱满。4.致敬玛丽莲·梦露和费费[甜蜜的生活]。5.单人连续入画-出画的换装似[汤姆·琼斯]变奏,弄巧成拙的台球段落契如[猜火车]。6.埃菲尔铁塔观光/摆Pose与餐厅里的打砸抢烧大乱斗令人印象深刻。7.人体模型,强吻与迷情,卡通式的扔炸弹与巨型吸铁石。(9.0/10)

扎齐坐地铁剧照

马勒通俗喜剧 典型人物组合 新浪潮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性 在一场行车戏中 马勒并不按照剪切视点镜头的方式组接镜头 在下一个本该是视点镜头的时候摄影机在车前上方飞行 你完全无法想象他的下一个镜头选择在哪一个角度拍反向 在处理室内双人吃饭戏的对打时 马勒对于事物的跳跃性乐此不疲 动作既不按照时间顺序剪辑也不遵循连续性 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他们可以先拍完所有双人正反打作为一个序列 再拍摄几个跟随送餐到餐桌两人位置完全和正反打动作内容相反而有律动的单镜头 把这些单镜头和那些正反打穿插组接 一个新浪潮段落就完成了 这些反传统的思路是一个整体 作用于电影的所有调度 比如不跟随被摄主体 连续的广角特写移动镜头 剪辑意识流片段 还有keaton组接镜头的密码 扎齐吃河蚌扔掉的珍珠是好莱坞华而不实的浪漫外衣

扎齐坐地铁剧照

简直是一部默片,十分自然且有效地捕捉到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反观语言只有在埃菲尔铁塔吟诗段落才起到一种类似启蒙的作用,这之前扎齐对城市的好奇成为主要叙述对象:这种好奇是一种混沌杂糅的情感文化,扎齐对城市是熟悉的,但电影却借助虚构手法表现,从动机和效果上看这又是真实的,再往前溯,某种程度上扎齐对地铁的原初向往可视为火车进站时期观众/人物对交通媒介的情感变体。吟诗部分后展露出扎齐被城市侵蚀的疲态,在影射政治的餐厅混战中,扎齐始终保持着非巴黎市民的参与者身份,但连基本的观察行为都未曾发出,此时语言仍被挤压,一直到结尾处扎齐说出“我老了”,像是一记警钟,又像是另次启蒙,其辐射范围是广泛的。

扎齐坐地铁剧照

4.5。一部歌舞化的电影,后期音效如音符谱写成旋律,对白被拆分成词语,言说的行为和唱的行为同一;蒙太奇魔术造就的虚幻空间,让身体发挥更多可能性,如同舞蹈创造的虚幻世界(区别在于,扎齐是有意识的在和蒙太奇互动建立虚幻空间,而歌舞片则是更纯粹地以身体来建立)。我觉得最有灵性的一段是,扎齐起床,施魔法般穿衣穿鞋,然后调皮地把房东的酒瓶搁在远处。这里蒙太奇和现实间的张力激起了思考,现实也可以是魔术般的,蒙太奇思维早已从电影流入了现实。同样,从埃菲尔铁塔下楼梯一段也是一样的精妙。

扎齐坐地铁剧照

不到三十岁此前的几部就拿到了奥斯卡戛纳威尼斯等奖项的路易马勒起点太高了,欢脱的默片技法兼有游戏动画的方式像梅里爱一样把电影拍成了魔术,同时也有自己作品的那些特点,对法国和新浪潮的讽刺自嘲,富家子弟身份极具反叛的挑战固有道德观,早熟的孩子,群戏打砸大乱斗,儿时战争的阴影和屈辱。对同年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也有恶搞,最欣喜还是看到《天堂电影院》里年轻嗜睡的努瓦雷,埃菲尔铁塔那段太高能了。法国文化修复版。

扎齐坐地铁剧照

偶尔可爱,一直聒噪。每个情节都有破坏性,在挑动神经,在扰乱认知,在攻击语法。追逐戏看着得劲,蹦出来好多小妙招,快放、剪切,古老的电影魔法,肆无忌惮的讽刺,但久了也会腻烦。哪怕最后把餐厅搅得地覆天翻,内心也毫无波动,只觉得有一点刺眼,睡着内疚,醒来难受,影院里的笑声让脑瓜生疼。不过路易·马勒玩这一出应该很开心,何必虚无地在城里晃荡寻爱,还有好多压抑的疯狂和变态的快乐等待释放呢。

扎齐坐地铁剧照

我觉得也许可以进入我的影史十佳 我真的和路易马勒的风格很合得来 整部电影扎齐都没能坐上她梦想的地铁 可是整个乱糟糟 充满谎言的社会 又何尝不像那载满了形形色色的人 在黑暗的隧道中奔跑的地铁呢?曾经年幼的我就像扎齐 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疑问 但渐渐也就学会把疑问全藏在心里了 世界说我长大了 可我却觉得自己是变老了—“I aged.” Cinema!!!!!

路易·马勒写给巴黎的怪诞情书。马勒在《鬼火》中让一个帅气抑郁的公子哥浪荡巴黎,《扎奇坐地铁》则让一个乡村早熟的孩子梦游巴黎。繁复绚烂的技法呼应了失序的现实。马勒在实景拍摄中炫技,实是意图整合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两大电影传统于一片。舅舅的同性恋身份、无名者,每个人的身份都在杂耍中被褫夺、更换,扎奇也经历了从裙子到牛仔裤的转变,然后如其所说“变老”或“成长”

古灵精怪,天马行空,漫画化降格,想象力爆炸,将早期默片的“魔术性”发扬光大;路易·马勒前三部长片像三个不同的人拍的,有点儿癫狂版[我的舅舅]的意思,声音的运用或是受到了塔蒂的影响;“老色狼”初见扎齐舅妈那里还用了[情人们]开头的配乐;p.s.这位舅舅后来主演了[天堂电影院]和[邮差]

这是喜剧吗?看得好累/《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和这部竟然都是马勒拍的,难以置信,以后也许会看完他的每一部电影了/就像我不喜欢《鬼火》却对里面悲观的男人念念不忘,我会想起那在喧嚣中睡着的孩子,就像小时候和妈妈去参加同学聚会的我/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色彩/不讨好的真实小孩子/成人们,贵圈真乱

早熟少女巴黎两日游、坐不上的地铁和欲望混乱的成人世界;逐格、重复、快动作、停机再拍...动画片式的真人电影,棍棒喜剧疯癫闹剧,砸碎多少碗碟桌瓶道具组哭晕在厕所;被风骚老妈问到假期如何时,扎奇说:我老了;《一一》里洋洋的瞬间苍老梗出处?路易·马勒:我所有的电影都是以纯真的丧失为主题的

电影也能这样拍!色彩鲜艳卡通般的镜头,几个蒙太奇就可以让人在各个地方瞬间转移。如三线城市脏乱的巴黎,对男人一见钟情并黏到底的女人们,奇怪的警察,不小心被断了臂的维纳斯,当然还有满口粗话,不停问舅舅什么是同性恋的Zazie,其实都是真实的另一面。最后到底谁是冲动幼稚的小孩,谁成熟了?

法式狂欢下的忧愁。一方面是现代都市文化解构,一方面是叙事语言颠覆。后者更伟大,视听语言完全在戈达尔艺术拼贴式的局部创新之上,默片喜剧式快放与杂耍蒙太奇在新语境下被注入超越杂耍的内涵,简直是梅里埃影像风格最时代化也最具颠覆性的继承。在这种伟大面前,同样精彩的调度与情节设置不值一提。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我的小情人 坠楼死亡的剖析 声不在高 娼街 赤子冰心 红气球 很可能是魔鬼 惊惧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