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盖·德孔布勒 / 雅克·塔蒂 / 保罗·弗朗克尔 / 圣·雷利 / 缅因·娃丽
导演:雅克·塔蒂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编剧:雅克·塔蒂 / 亨利·马尔凯 / 勒·惠勒
类型:喜剧
上映时间:1949-05-04
别名:Holiday / The Big Day
用户标签:法国,喜剧,1949,黑白,资料馆,Jacques_Tati法国,威尼斯电影节,社会
片长:70 分钟 / 阿根廷:80分钟(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电影节) / 德国:79分钟 / 芬兰:86分钟(1960) / 79分钟(修复版)
imdb编号:tt0040497
描述一个巡回展览会来到小镇,镇上的邮差阿叔穿上皱巴巴的制服和尺寸不合的大码鞋子,并踩上他那古董老单车,跟着热闹的人流去参观。他在展览会中偶然看到了一部关于美国邮政如何进行业务高效训练的影片后,觉得大有启发,便异想天开地模仿起来,开始将他的邮递服务加以现代化。当然他的唐吉 柯德式的天真在实践过程中闹出不少笑话,在经历了一番冒险带来的奇遇之旅后,他只得回到小镇上继续那平淡枯燥的生活和工作。
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大地的处女作,与他后来的几部力作一样,几乎不用对白,只有各种自然的声响,加上凭演员的出色肢体动作和表演出彩。影片一如导演后来的作品,拿与周边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作为主角,用意在于抨击物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协调,对文明的进步和制度化的生活是否能给人类带来便利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导演大地有法国卓别林之称,因此影片中笑料不断。
(补发一个2018的观影记录)嘿嘿嘿《邮差学校》的“加长版”,因为时间充分了所以内容丰富了,意蕴也深入了。相当幽默,看得人开心。影片有琢磨过,故事开头有一个佝偻着背,牵着羊,慢悠悠走着或是慢悠悠坐着马车的老妇人,时不时出现一下,说的话或许是有意味的。故事中间老妇人换成了一个骑着摩托疯狂向前的青年男子,每出现一次,就急匆匆地说一句弗朗索瓦来了,快看(跑?)啊,(赶在他前面啊?)故事的最后,弗朗索瓦被农夫要求帮忙种庄稼,送信的事情交给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在路上跟着一辆卡车蹦蹦跳跳,那辆车载的是一匹匹旋转木马——它们终于离开了小镇。不要忘了,故事也正是这样开头的。喜剧未必肤浅,实在是很赞的片子,它还让我想到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着实意外好片。
塔蒂长片处女作,部分作者性已经成行,需在画面自行寻找的笑点设置,与周边格格不入但保持初心的寡言男主,对礼崩乐坏式快速变革的不适。相比后面的鼎盛时期,动画式声效运用的有点多,不如后期作品现实性音效运用的出神入化,在邮递员进场被飞虫纠缠的戏份中,观者前景与邮差后景的镜头中,音效是持续不变的,应当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这样不光现实性强而且趣味更广。塔蒂早期还对原有世界抱有期望,但在整个生涯中,他从本片的由年轻人继承逐渐转变成了于勒的离开。而他在本片中观看美国电影的场面,也恰恰成为后代电影人及大众对他塑造角色的第一印象,《魔术师》中那个过气但有爱误闯电影院看到《我的舅舅》的那个魔术师。
《节日》诞生于一个新时代发轫的时间点,默片时代的杂耍和肢体喜剧早已不流行,二战更是以残忍地手段展现了现代技术有多大的摧毁力。塔蒂的长片处女作里便表现出感伤情怀。他的喜剧相较卓别林或基顿而言更依赖于工具,全片的笑点集中在邮递员和他周边日常但已显老派的工具之间的互动上。未来还未来临,他却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所以与其说电影揶揄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不如说它早已明白这一切不可避免,所以最后一次对这种单纯美好的小幸福进行缅怀。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多么伤感,穿着邮递员制服的小朋友还在一颠一颠地向前跑,镜头却在卡车上离他越来越远。
雅克·塔蒂的处女作,还未具有后期作品中强烈的影像符号,仅仅是最传统的“默片式”戏剧,也是依托于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角色,再挖掘极其生活化的幽默。同时,本片也已开始初见导演在喜剧本身之外的社会思考,以极其法式的生活常态,在影片后段对冲美式强国危机。虽然还是些许生硬,且前段铺垫的篇幅过长,影响了影片重场戏的戏剧比重。但雅克·塔蒂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已然难以企及。
看的芬兰版,87分钟,黑白,再来评价塔蒂有点不客观了,作为长片处女作有一些初出茅庐的“新梗”在后面的作品中没有被重复,回过头来看还蛮有意思的,精炼肯定比不了该作的前身《邮差学校》,差异在于台词并非可有可无,但喜剧人物的遭遇因叙事规格的变化而富有层次,与先进配送方式的对比同样加剧了这种悲剧性,要是塔蒂还活着,春运、国庆、申奥、大选这种场景其实蛮适合他的
邮差先生与自行车的结合,一方面创造出一层轻盈的空间,在此时间失去效力(“夜晚”并无实际意义),人物动作——哪怕是夸张的——也因此显得自然且连贯;另一方面机械与人的杂糅所迎合的人类某种贪欲(更快)被质疑,美国文化作为靶子,实质是对现代化概念保持着独特的审慎态度,尤其在结尾处,邮差回归本土化方式,且由儿童传承,可以看出塔蒂的积极回应。
雅克塔蒂长片处女作,这个时候的雅克在片中还叫弗朗索瓦 前半段剧情略琐碎,后半段学习美国的“工作效率”拍的既有表层意思(搞笑娱乐)又有深层意义(一味的模仿美国照搬到法国是行不通的,应该也有意指电影制作也是如此)斗鸡眼的搞笑人物设计在此片已有了(后来《虎口脱险》也有这样一个人物,其他不少电影应该也有)
美国大城市对法国大乡村的冲击。一边惊叹于超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一边又在生活中做不到这样的机器般地工作,唯一做的就是让别人高效起来,邮递员就凑巧当了民众追求高效率的受害者。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速度,在南欧国家呆过就会知道,这是两个世界。中间在卡车后板上盖章的段落,还有几个段落,印象中在塔蒂的另一部电影里也出现过。
雅克塔蒂长片处女作,这个时候的雅克在片中还叫弗朗索瓦前半段剧情略琐碎,后半段学习美国的“工作效率”拍的既有表层意思(搞笑娱乐)又有深层意义(一味的模仿美国照搬到法国是行不通的,应该也有意指电影制作也是如此)斗鸡眼的搞笑人物设计在此片已有了(后来《虎口脱险》也有这样一个人物,其他不少电影应该也有)
有趣的法式喜剧小品。单线叙事,没有复杂的情节,有关法国传统慢节奏生活和美国追求效率的现代化生活的对比,这也是雅克塔蒂之后作品的永恒主题。作为处女作,模仿卓别林的痕迹比较重,很多喜剧桥段应该也综合了巴斯特基顿风格,景深镜头运用得很好,色调暖,音乐也颇为轻松,看的是BFI修复版,希望有机会能看大银幕。
我觉得很神奇黑白片对现代人来说委实是有些乏味的我也不例外但这个片子真的拍的挺好的大概以前的人做什么都很用心吧或者至少fà国人如此影片用邮差作为串起这个小镇故事的主线他来来回回帮这帮那还要响应国际赶超美国应该是在讽刺些什么但一切都不紧要弗朗索瓦会一直骑下去
塔蒂就是重拍了1947年的《郵差學校》,不過看完之後挺心疼弗朗索瓦的,鎮子上看上去一團和氣,但其實所有人都把他當成了一個笑話。從展覽會的搭建到撤離,整場電影就像是一場夢,一個玩笑一樣,只有那個老太太是最明白的。以及,這個電影其實也是三幕,各幕互爲對比。
前面部分冗长而无聊,刻意设计的笨拙细节像是个无趣的舞台杂耍,让人昏昏欲睡,后半部分学习美国邮递员开始简直与前面天壤之别,后半部分是基顿式的(虽然还是比不上),雅克塔蒂的自行车等同于基顿的火车/汽车,借此对美法关系的讽刺也是很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