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爱与死电影

 
影片导演: 伍迪·艾伦
豆瓣评分: 8.4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喜剧,战争
上映年代: 1975
影片时长: 85
更新时间: 2018-10-01 04:50
浏览次数: 386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爱与死电影演员名单
伍迪·艾伦 , 黛安·基顿 , 费奥多尔·阿特金
爱与死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伍迪·艾伦 / 黛安·基顿 / 费奥多尔·阿特金
导演:伍迪·艾伦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 法国
编剧:伍迪·艾伦
类型:喜剧 / 战争
上映时间:1975-06-10
别名:
用户标签:WoodyAllen,伍迪·艾伦,美国,喜剧,1975,美国电影,伍迪艾伦,Woody_Allen
片长:85 分钟
imdb编号:tt0073312

鲍里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成长于一个人丁兴旺的俄罗斯大家庭里,在诸多的兄弟之中,要数他的身板和胆识最为渺小。在鲍里斯的眼中,表姐索嘉(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一直都是缪斯般的存在。可是,索嘉宁愿嫁一个渔夫,也不愿选择鲍里斯。令鲍里斯深受打击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一件,战争开始了,为了效忠国家,鲍里斯被迫拿起长枪走上了战场。
  一次偶然中,鲍里斯成为了战斗英雄,荣归故里的他几经波折,居然赢得了此时已成为寡妇的索嘉的芳心,两人组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好景不长,战火再次袭来,拿破仑攻占了莫斯科,鲍里斯必须重回战场。无法忍受离别之苦的索嘉决定一劳永逸——刺杀拿破仑。于是,一对傻头傻脑的夫妻带上他们的猎枪,就这样出发了……

话唠王第四弹,《安妮·霍尔》前的伍迪艾伦✖️黛安基顿。10-14min太幽默(怎么能有如此神回复+草率的结婚233这俩场景怎么结合到一起的…)剩下只要mark就行,“今日在此,明日无踪”。73min“我的问题,是对每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看得清清楚楚,我的逻辑性太强。你知道,世界本身是毫无逻辑可言的” 79min“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但是这样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要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而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而遭罪。”81min“我只知道,人类可以被分为两大块:心灵和肉体,心灵拥抱所有高尚的志趣,譬如诗歌和哲学,而肉体获得所有的乐趣。重要的事,我认为是不要痛苦失望”

爱与死剧照

如卓别林所说,庄严与诙谐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越是庄严越容易转向诙谐。伍迪艾伦恰是把这句话反过来,越是诙谐的,越要在里面找到庄严与深刻。从庄严转向诙谐,是搞笑的高超技巧,也是反讽的最佳手段。而从诙谐转庄严,却是言愈正,辞欲巧,有着相当的难度和对深刻的探究。在这个明显架空的故事里,逻辑被质疑,命运被调侃,宗教被解构,所有轻飘飘的胡闹下面,依然有逃不掉的宿命。在生命中,什么才是有意义的?这个问题好像比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更加究竟。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是死神总会不期而至,既然如此,搞懂这个过程好像比搞懂本质更加重要也更具现实意义。伍迪艾伦的举重若轻和突如其来的深刻,让这部电影华丽而隽永。嘻嘻哈哈然后呆住,呆住后再看嘻嘻哈哈,不是愚弄,而是态度。从此我们知道,伍迪艾伦生于伯格曼,如柏拉图生于苏格拉底。

爱与死剧照

【86%】Woody早期电影序列最佳。不同于以往的叙述而是在预设俄国的[时代特征(宏观视角)]进行后现代主义式(微观视角)解构,其本身就是对于[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两者联系纽带的消解/戏谑,具有Woody电影中前所未有的命题自反性,再而对于[古典乐(极端宏大)—小人物(极端渺小)]两极元素的杂糅对古板战争戏瓦解/重构,为其带来无与伦比的错位感,而Woody形象(黑框眼镜/瘦小)就是对于[传统英雄形象(高大/威猛)]的颠覆。不过稍有遗憾的是:对于文学/历史人物的戏谑流于表面,这倒不是导演问题,而是段子式喜剧的弊端所在——走马观花地对于笑点的堆砌而难以在任何一处深入。虽有缺憾,但也确实精彩。ps:Woody脱胎换骨的开始。

爱与死剧照

老爷爷的“填字游戏”没看出几部,但是不妨碍看得开心。“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B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n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but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又纠结又真实。

爱与死剧照

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为了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遭罪。最喜欢的一段话了。朋友概括说,在你以为会死的时候,并没有死。在你以为铁定不会死的时候就死了。上帝就是这样玩弄你。而你依然能开心地和死神跳舞,因为你把死亡看作是削减开销的方式。不管死亡什么时候会来到,不管爱是否遭罪,总归还是要去爱的。到死就解脱了。要快乐地死。

爱与死剧照

从一方面说,伍迪艾伦的最抽象的段子合集,伍迪艾伦的才华足以让情景喜剧一般的连环桥段支撑整部电影的发展,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即使身处俄罗斯,闪烁的金句还是少不了纽约客式的高傲与脆弱;从另一方面说,战场的厮杀似乎致敬《战舰波将金》中的的古典主义剪辑,这或许是伍迪艾伦电影中调度最显恢弘的一个场面;不要忘了复刻了第七封印中的白袍死神。说真的,无厘头的斗嘴、抽象的表面、各种对于对于常规情景的逆反处理,如果说周星驰没看过这部电影,我是不相信的!

爱与死剧照

太有意思了,捧腹大笑,喜爱程度仅次《安妮霍尔》。把一个美国式知识分子中产,反战、浪漫、诗性、懦弱、敏感、无神论、怀疑一切的犹太人,扔到战斗民族的大胡子里,反差与不协调引发的滑稽。全程高能金句,时而夹杂对伯格曼等大师的致敬,却不觉“被灌输”的疲钝,是举重若轻的机敏。宗教、战争、爱、死亡这些宏大命题在伍迪那都可以被解构,拆开揉碎往琐碎里嚼,结局是摊开手:折磨,无解。who cares?快感是真,就像你看他电影笑是真。

woody和Diane的配合太有火花了,默契十足,两人的对手戏真的太有范了,几乎每句台词都戳中我的笑点,而且剧中的梗太多了,最后结尾鲍尔斯和死神在湖边共舞的长镜头太棒了。值得一提的是,后面一部就是《安妮霍尔》,从这部也能看出一点点影子了。而且《爱与死》在欧洲多处取景,woody在匈牙利因为担心食物质量,只吃美国运来的罐头和水,从而幸运躲过痢疾,从这以后老头就拒绝出国拍摄,直到95年去希腊拍《非强力春药》。

一直想起码要等看完战争与和平或者再多看一些伯格曼再看这部,但实在是没忍住,不过目前get到的梗也足够把我笑死了。生与死,爱与不爱,god or dog,这些问题虽然永远虚无没有答案,但并不妨碍我们在讨论和争辩时跳出固有思维和框架,得到新的乐趣。就像伍迪说的,人分为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我们应该尽力让这两部分都得到满足。我们的确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会觉得解构爱情狂比野草莓有意思很多的时代。

#补全伍迪艾伦计划的意外性:你不知道补到哪儿会偶遇一部牛逼闪闪的杰作,《爱与死》就是如此。#极其睿智、幽默又荒谬的一部作品,关于爱与死的论题在喜剧的夸张叙述手法中探讨得淋漓尽致。“我认为不要把死亡看成终结,而应该把它看成是非常有效的削减开支的途径。关于爱,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要计较你发生性关系的数量,而是质量。”麦田、镰刀、死神、天使、舞蹈,但丁与伯格曼,《神曲》与《第七封印》。

1、无厘头、荒诞、意识流、一顿恶搞。掉书袋程度胜过《午夜巴黎》,很难接住电影里的梗。不是最浪漫的,但算得上最欢乐的。2、女主浪荡不羁,堪称逻辑鬼才,爱是遭罪,为了不遭罪就不去爱,结果缺爱也挺遭罪,反正横竖就是遭罪。对自身以及两性关系的认知评判一针见血,字字珠玑。3、伍迪艾伦皱着囧囧的眉毛说“我为人类的苦难而感到精疲力尽”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也是,我也为人类的苦难而感到精疲力尽。

能把死亡这种严肃的话题处理得这么有趣的,也就只有伍迪艾伦了吧。这部电影致敬的点太多了,背景就是战争与和平,开头一闪而过的蝴蝶标本让人想到纳博科夫,戏剧化的战争致敬了卓别林,路过的疯人院叫做白痴,就连最后女主和朋友的对话都在隐喻卡拉马佐夫兄弟。喜剧外表下探讨的是深刻的哲学话题,人的存在意义,爱与不爱的痛苦,就连死亡也不过是与死神跳着舞离开而已。伍迪艾伦被称作鬼才,是当之无愧的。

4.5哈哈哈哈也好玩了,真的太搞笑了。(尤其是拿黑色扇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挑逗女生的样子真的太贱嗖嗖的hhh)荒诞,神经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各种梗,陀思妥,伯格曼,托尔斯泰,还有一些看不懂的…搞笑的同时又有很多意味深长的台词。最后的死神共舞好可爱啊,还有打开豆瓣里面的剧照的第一张真的好像夏加尔的画哈哈哈。又是一次误当英雄,想到了《西力传》里面也是。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