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1.关于交流的尝试与失败,关于积攒的壁垒。语言、文化,做好心理准备来到异乡,也会遇到翻译不能的情形。形如为亚洲人身高设计的淋浴喷头、逐渐暴走的椭圆机、典型日本审美与设计的妆容衣物家居,意如接客礼仪、电视娱乐节目、登门的妓女、那些暧昧不清的字眼“intensity”,“Rock n roll”:这一点在吸取外来文化的日本身上体现却更显严峻:“r”的发音震断了沟通的桥梁。更险峻的是,出发点并不是歧视的情况下,多数者对突入的异乡来客都几乎无法包容理解、毋宁说形成认同。2.很认同影片主题的选择,从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过渡到相同语言文化。交流的失败简直是人生中最泛滥的悲哀。哪怕讲着母语,又有多少人能相互理解呢,更不必说网络社区的生态了。到处是断裂、隔离。3.隔层窗户纸的忘年交,是慰籍不是解药。没有解药。
不过一个半小时,看完感觉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部电影准确地抓住了那种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感情,很抓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 Lost in Translation,中文翻译却是「迷失东京」。Translation 和东京明显不是一个概念,个人认为原标题更能概括本片的重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不过「迷失东京」也确实代表了本片的另一面,都市的广袤与个人的微小。 很喜欢本片平平淡淡的感情,没有激情戏,甚至直到告别男女主才依依不舍地吻别,真实不做作。真的,不做爱不脱衣服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爱情嘛,为什么非要搞得那么俗那么多戏。《东京未婚妻》就是这种戏精式爱情片。看得出来未婚妻的导演想拍出一部自己的迷失东京,但成品却做作得让人想吐,原因就是拍得多,但没有一个镜头是在点子上的
你看,我没钱旅游,也没怎么谈过恋爱。所以不懂身处于异域的寂寞,对于秃头男的闷骚,也无法理解,只是觉得他怎么不把肉弹斯嘉丽给办了。东京在电影中是一个非常吵闹的城市,在外国佬眼里,男的都是叽哩呱来的小丑,比如导演和脱口秀主持人,而女人都是妓女,比如主动上门勾引的有夫之妇和脱衣舞娘。咱高贵的秃头佬和肉弹斯嘉丽,只能深夜躺在一张床上看同样反映浮华中内心空虚的《甜蜜的生活》,而秋毫无犯。秃头男夫妻感情只剩鸡毛蒜皮,而肉弹斯嘉丽男友又是花心大萝卜。在异化的东京成了两个孤岛, 擦出火花我能理解,可是为什么不办啊。。。是因为伦理道德吗。索菲亚·科波拉也是科波拉家族的,专长就是拿一根胡萝卜放在驴面前,就这样过了100分钟。
本来以为片名会是Lost in Tokyo,一看是Lost I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除了“翻译”还有“转换”的意思,身处异国,语言不通是一大障碍,其次就是不愿融入当地文化,与环境格格不入。英语日语对白,伴随着迷幻的配乐,斯佳丽的脸,东京夜晚的霓虹,竟让人有种光怪陆离的幻觉。共同的寂寞让他们识别出了彼此,一场淡淡的邂逅,成年人要发生点啥其实挺容易的(比如男主和那位女歌手),但他们什么都没有发生,情欲情欲,情永远比欲望高级啊!最后的告别是二人情绪的一个高点,从人海中浮现,又消失于人海。突然想起一句诗: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
我喜欢影片的暧昧、朦胧、孤独的氛围。以前看电影总喜欢看剧情,但这一次get到了文艺片的魅力。不必有跌倒起伏高潮迭起的剧情,淡淡的情感流露就能引发共鸣。通过男主工作时交流的困难、一个人在房间里看电视的无趣、和妻子打电话时分享生活时对方的冷漠;女主一个人在东京的孤独,与朋友聊天时朋友的“不在线”,丈夫摄影的忙碌工作,以及遇到之前有合作女星时对自己的忽视,与丈夫聊天时没有共同话题。以上一起铺垫了两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无趣。不过这种暧昧应该很难在现在看到了吧。毕竟现在有手机,娱乐节目是如此丰富,综艺也很有趣;此外,很难遇到如此绅士的男主吧。
带着猎奇心理看西方艺术家带着猎奇心理讨论远东文化*3 //这种充满碰撞潜力的设定也能拍得如此没有诗意 真不愧是美国人......斯佳丽独自前往京都的旅行向镜头挽救了很多 倒希望从头到尾都是旅行纪录片 //片头出租车窗映射的新宿街景让我想起《如沐爱河》 想念阿巴斯 //ktv里的sex pistols和酒店电视里播放的《甜蜜的生活》片段让我精神一振 片尾用《just like honey》有点不明所以//一个美国superstar面对性服务这么手足无措是真实的吗?
一个缺席的丈夫代替了另一个人缺席的丈夫而已,自以为了解女人,其实只是感激未经世事的小女人才会同情的自己。妻子不需要自己,孩子没有自己也可以很好,他们是被逼着习惯的,这也是你自怨自艾的理由?浪子强说愁而已。整部单薄的浪漫,浮于表面的暧昧,完全是自己为是的寂寞发骚。没有斯嘉丽,屁都不是。日本青年的音乐?在哪里?假发套显示出的日本潮流文化?还是你假借这些以抒文艺?因为有了年轻女生可以在马路上飞跑的大叔?欲。没有什么真正的主题,全是欲望而已。
不仅关于culture shock,更多的是人类社会本质上的疏离relationship。我也多么像男主角一般,满面尴尬,无所适从。虽然很清冷但是还是满怀温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是具有渴望的。这一点和巴别塔观感就不一样,但看起来还算比较舒服,从OST找片果然不错。Mean is OK.Thank you for join my great escape!ps:这就是philosophier的下场吗哈哈哈
真的就是 lost in translation。在异国里寂寞无聊的聊个人,遇见,相知,自然会变得有话可聊起来。很舒服的调调,最可惜的是结束的部分还是有接吻。如果没有,会更好,紧实的拥抱已经足够动人。结尾的方式很喜欢,就有东京的车来车往就好了,剩下的一切,都消散吧。遇见过了,就好了。朋友说,一期一会,头一次知道原来这个词是一生一次的意思。最美不过唯一,分寸感和缺憾都是美。
“一切源于无处不在的寂寞,寂寞蔓延至头顶无法呼吸”,费解且聒噪的外语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游戏厅和酒吧和卡拉OK的喧闹反衬出孤单,越热闹越空虚,没有方向,没有陪伴,没有慰藉,我们都只身在茫茫人海中挣扎着沉浮,好不容易抓到彼此,要抱得紧一点,再紧一点;吻得深一点,再深一点,才不被人流冲散,虽然明知这是宿命。你要好好的,知道吗?结尾哭得稀里哗啦。
无效的沟通让人绝望,两位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下获得了久违的synergy,缺氧的鱼突然回到水中一样的自然和松弛感。心照不宣的理解和共情,融化了消磨意志的存在焦虑,两颗行星的短暂相遇,划出某种鲜活和深刻的东西,是礼物一样的freak accident,虽然因为时机不对,不能握在手心里,却给肺部慢性感染的机体打了一针特效药。为他们感到高兴。
局外人的错位感,以及在错位中“咔哒”一下仿佛卡准了位置的触动,总是很抓人的,但我无意称之为爱情。情绪点的很好,但总感觉导演只是流于表面情绪的表达而把情绪背后的东西混作一团。想起毕业生最后,出逃的两人坐在车厢最后,大笑之后迷茫的表情。仿佛此刻的我站在伯村的十字路口,车辆和白云静止,路口计时器的滴滴声在身侧争相响起,眼神不知该看向何方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会有些过客给我我们带来温暖。当在异国他乡,当自己怀着沉闷的心情看着他人尽情玩乐,或许也是另一种孤独,不通的语言,不适的环境,两个沉入低谷的孤独灵魂就此相遇,无处不在的寂寞却散发着另一种气息。人们常说过程是美好的,但这也隐藏不住寂寞,结尾突然的一段音乐,镜头拉远拍向雨后东京,寂寞戛然而止,留下的回忆注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