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罗伯特·奥特曼
本片是羅伯特奧特曼寫給陪伴他成長爵士樂的一封情書,故事結構上基本沿襲了《銀色,性,男女》的這種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上交匯方式,但不及《銀色,性,男女》來得豐富多彩。此片亦與羅伯特奧特曼七十年代另一部佳作《納什維爾》有些類似,主題不外乎以政治與音樂為主(一方面講述當年驚心動魄的選舉氣氛,另一方面則是對爵士樂的執著與熱情),構成一副關於三,四十年代的風情,連接這兩個大主題卻是一件搞笑的綁架案。可惜雖然構思不俗,然而講述政治與黑幫的部分經營得太過複雜,而爵士樂段落又未拍出神采來,顯得比例上頭重腳輕(直到結局才有一場爵士樂的比試,雖然表現出爵士樂即興表演的樂趣,然而整體還是未有呈現出爵士樂的魅力)。可見羅伯特奧特曼雖有心致敬,但卻在他擅長的眼花繚亂的結構失手,導致無法傳達出他對堪薩斯的深厚情感。
奥特曼家乡堪萨斯和最爱的爵士乐,非典型犯罪片融进了政治竞选、种族问题和手狠黑帮;一场漫长的交换营救,本来观感只有三星,但是结尾吓呆了加一星;绑架者看似凶恶实则头脑简单无坏心,注定要出事,手无寸铁、神志恍惚的被绑者最后杀人逆袭,形象与《秘密遗产》里的摩尔阿姨有一拼;又见白兰度式教父
以类型故事开端,渐渐进入的是对人物和城市的自然生长式描画,中段爵士之夜梦幻感十足,可惜到了后段故事发展停滞,结尾虽有反转但潦草且并不新奇。Jennifer Jason Leigh一如既往地痞,居然快20年后才跟昆汀合作;Harry Belafonte黑帮老大气场足。
奥特曼喜欢拍群像,喜欢拍社会风情画,本片也是如此,表面是拍绑架,实际对他老家堪萨斯的爵士乐选举黑帮这些都有涉及。JJL最适合演这种女痞子角色,本片也是她生涯最佳表演之一。有段时间影片用的双线叙事特别有意思,因为它切换特别频繁,如果不认真看可能会把时间线搞混。
可太好看了,爵士就不说了,整个剧本的文学性及强,摄影也充满了那个属于九十年代的倔强。不管是台词还是视听语言都是一比畅快的阅读体验。每个人的特点都被充分表现,多线叙事经典但不落俗套。“你知道我今天啥事没做吗?我没去投票。”这是得有多好的灵感才能写出这句话。
在奥特曼的作品维度里算不上一流,可叙事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健,把一场旷日持久的绑架发酵出了悲剧的力量,结尾的一击更是将情绪推至顶点,和雌雄大盗那样的片子不同的是,影片试图将节奏放慢,引领观众走入詹妮弗·杰森·李的角色内心,由个体悲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
大萧条时期,独立强硬的女性角色,惹事生非的男性至亲,谢顶小胡子的黑帮老大,以及戏份不多的史蒂夫布西密……难免让人想起早些时候的米勒十字路口。但与科恩那片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兄弟情仇,女角独占头牌。这也是为什么由MK2出品,国家地区栏法国被列在前面。
这个片子最大亮点在于,奥特曼找了一群大佬来搞爵士乐,大段的搞,真搞,真即兴,故事方面简单的点,应该也是刻意的,演员方面讲究的还是杰森李,只有她演出了那种二三十年代小混混的节奏和味道,其他大多数都是现代人演法,带入了太多新时代的东西。
反性别,反性别主义(而非反女性主义),反种族,反种族主义,反犯罪,反黑帮,反音乐,反去政治化(而非政治化),反人物符号,反乡愁(即导演视角),唯一没有反的是时代的基调,但也不妨碍可能有别的时代错误。奥特曼前三作品。
很典型的奥特曼式群戏,很少有人提及罗伯特奥特曼的音乐偏好,这部“Lester young vs.coleman Hawkins" 依旧精彩,不仅有专人饰演查理帕克,看演员阵容发现ron carter混在贝斯手里
这种多人物多线索的电影,自然非拘怩于一事一景,而是要表现“生态”。上到国家政治下至草芥运命,都融于一炉。当然也会有相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并且由人物自己与人物彼此间的反差来来提供活力,满足戏剧性要求。
《心中阳光》出品,港版翻译,Rmvb, 550M, 超渣的画质。那又如何?照样看得飞起。在奥尔特曼的小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出现,相遇,消失……黑色的基调,出色的剪辑,金句频出,爵士乐是一种编织。
奥特曼不够彻底,不够冷冰冰,不够混乱和秩序。他的电影有点新浪潮的影子,也有点皮亚拉。有很多导演的影子,包括库布里克。这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一部电影,只能说一般。个性不够鲜明,影像风格不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