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伊夫·蒙当 / 查尔斯·文恩 / 彼得·范·埃克 / Folco Lulli / 薇拉·克劳佐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
语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 西班牙语 / 俄语
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编剧:亨利-乔治·克鲁佐 / Jérôme Géronimi
类型:剧情 / 惊悚 / 冒险
上映时间:1953-04-22
别名:九死一生 / 恐怖的报酬 / 恐惧的酬劳 / The Wages of Fear
用户标签:法国,黑白,惊悚,亨利-乔治·克鲁佐,法国电影,1953,经典,意大利
片长:131 分钟 / France: 156 分钟 / 148 分钟(director's cut)
imdb编号:tt0046268
马里奥(伊夫·蒙当 Yves Montand 饰)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在那个小镇里,所有的人都在找工作,可是没有一个人有正式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地方,每天还有无数人前来淘金,落魄的商人吉奥(查尔斯·文恩 Charles Vanel 饰)就是其中的一员。同时,命不 久矣的鲁奇(Folco Lulli 饰)和嚣张跋扈的班巴(彼得·范·埃克 Peter van Eyck 饰)也出现在了当地鱼龙混杂的酒吧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此时,500公里外的S•O•C石油公司的油井燃起了熊熊大火,为了灭火,必须有人驾驶着装有十吨硝化甘油的卡车开往此地,而对于公司的雇工来说,这无疑是自杀的举动,因为只要有任何一点点的颠簸和受热,十吨硝化甘油就将化为十吨威力无比的炸弹。无良的老板打起了混混们的主意,因为即使他们死了,也不会有工会来追究责任。马里奥、吉奥、班巴和鲁奇获得了这个危险的任务,并被允诺每人将有2000美金的酬劳。就这样,为了金钱,一行人将性命捏在手里,驶上了危险与恐惧并存的不归路。
第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亨利-乔治·克鲁佐第6届戛纳电影节Special Mention查尔斯·文恩
其实严格讲算一部公路黑色电影了,前半段曾经一度让我坚持不下去,但是一个小时以后渐入佳境。故事铺陈太过冗长,但每个人物角色的性格展现还是比较立体丰满的。一路上的恐惧感和危险也是让我捏把汗,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和贪婪的野心体现的淋漓尽致。果然人性经不起考验,感慨丑恶的人心和私欲。其实从一开始,这个活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有着丰厚的报酬,但敢做这事的也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亡命之徒。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钱就可能付出生命、恐惧的代价;要命就不可能得到这些钱,这是只有赌徒、为了利益敢铤而走险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疯子才敢做的。所以,他们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很残酷。厉害的是:最后末段双线叙事交叉剪辑、一边跳着舞蹈、一边得胜归来……伴随着《蓝色多瑙河》,一边晕厥、一边车毁人亡,一切戛然而止,大幕落下。太精彩了。
200615 【B】CC蓝光148min.公路冒险片,精彩绝伦。在群戏刻画与环境及时代背景描绘近一个小时左右的铺垫后故事方才正式拉开序幕,事件的危机性伴随节奏感层层递进,惊悚感(不确定性)之于悬疑背景围绕人物心头,精准的细节调控与蒙太奇操纵下将巨大的悬念设置形成后捏造了一颗置于人物与观众头顶的爆炸物,而在宿命论注定的悲剧性下成功与否如出一辙。有趣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恐惧的展现之过程及其成因并非天然源自心理运动,而是依附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刻画后对人物生存境况的一再压缩进而滋生出富贵险中求的赌徒心理制造强有力的动机。且十分规整并单纯的构铸整套完善的叙事体系,强调对事件本身故事性的视觉描述以此提供更多具象的感官刺激。在此,50s的法国黑白电影之中可看见当代好莱坞工商业模式的影子。
亨利乔治克鲁佐,相见恨晚。法国的希区柯克。在大师辈出的五六十年代法国大导名导中亨利乔治克鲁佐可能知名度不是顶尖的。可他的电影肯定是顶尖的。在悬疑心理调度上和希区柯克不分伯仲。1953年出品的恐惧的代价同时拿到嘎纳金棕榈和同年金熊大奖电影。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同时拿三大电影节中两个最高奖的电影。我看的是148分钟导剪版。是部生死公路片,看地步步惊心。1953年电影碾压1994年好莱坞的生死时速。恐怕只有2015年疯狂的麦克斯4这样公路片才反超恐惧的代价。看似惊悚片,其实全是人性在灾难冒险中的懦弱、互助、乐观、乐极生悲、镇定超强意志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炸石头那场戏暂停了三次才看完,太刺激了。意志力薄弱的不要进影院看。唯一美中不足,把女性角色写得太卑微了。
太想再看一遍,不,多看几遍。很意外,5,60‘年代法国那么多电影大师的作品都完爆当今电影,无论从故事到风格再到表演,都要比如今的电影强太多。我想也是因为磨难和痛苦相伴左右的生活使当时的导演有感而发吧,乔治.克鲁佐被二战抵抗组织抵制战后又被驱逐的经历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的,当然也离不开法国艺术的内生滋养。真想知道,用现在的手段翻拍这样的经典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大概还是因为敬畏,怕因为时过境迁后和平便利的现今社会无法共情于那种苦涩从而破坏了故事本身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技术的革新只是一味的剥离了思考本质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当初的观众一定被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尾震撼到了吧,抛去前一个小时缓慢的环境铺垫,后半部分的许多段落张力十足,这也是克鲁佐十分擅长的。只是这个设定和人物做的稀碎,在强调了遇热和颠簸就会爆炸以后,这波人一顿急刹加速组合操作。尤其主角,别人倒车到木桩平台一半就可以调头,你非得倒到底,愣是怎么喊都没用,石油坑的段落,你只是在完成一个工作而已,车停了再想办法就完了,非得把自己伙伴压死才行。遇到点屁大的挫折,就抓着别人一顿打,然后说自己是最棒的,这人物莫不是脑子有病?
结局果不出所料,所有人物无一幸免。此片同时拿下金棕榈奖和金熊奖,足以说明此片的牛逼。作为一部早期黑白公路+惊悚片,唯一不足的就是前半段的戏实在过于冗长,虽然真正精彩刺激的都在后面开车的片段,但正因为这一部分被压缩的不是太长而稍显的意犹未尽。总的来说,克鲁佐对于那种悬念和紧张的氛围的把控可谓到了极致的境地,看的时候就深怕突然车子会爆炸,因此时刻提心吊胆。此外人性之胆小懦弱和贪婪等等,也刻画得相当传神,代价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恐惧+贪婪的后果=死亡。
开始是现实主义,将小镇能进来出不去的境况做了交代,实则为之后做了长铺垫,但这长铺垫比《猎鹿人》前的铺垫震撼很多,他们每个人的出行目的表现原因都在之后的行路和结局中有了些许的暗示。在行路过程中成为恐怖加心理片,人物关系大反转,恐惧的大特写镜头以及种种人内在的勇气、希冀、美好包括黑暗面开始慢慢涌现,而最后的乐极生悲也在意料之中,白瞎了一位姑娘的真心实意,算是导演赏赐的报应吧。/大荧幕看会更好,只不过再看一次可能效果可能会差。
18.12.20★★★恐惧的代价看了30%都不知道是个什么故事。似乎是一群无证的逃亡人士在外国的潦倒生活。最后已经不在意的讲什么了,投入到的剧情中提心吊胆。然而最后一段舞的开始就又猛然让你回过神来抽身室外,知道前面的死亡山路将会发挥伏笔的作用。因此一直在看着他欢乐的走向死去的时候就已经是索然无聊。如果不死,是否整部影片感官更好呢。line:你想要钱,就要有赚钱的勇气,而现在这不是一回事,我不会来救济穷人。
太好看了,全程紧张捏一把冷汗。第一幕交代人物,展现南美边陲小城的死气沉沉,为所有人争着出任务增强动机。第二幕是最险象环生的,几次将将从死神手里逃脱,过大弯和石油坑是最棒的段落。第三幕是最让人唏嘘的,这也许就是命运吧。片中的几次命运反转都似乎冥冥注定,但是有很合理。很喜欢人物性格的转变,Jo看似很黑道,可是做掉本来入选的人加入任务之后却怂的很,而勤劳低调的Luigi却经常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
这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后面太精彩了,就这样一个开车的纪录片,居然这么有魅力。看的导演剪辑版148分钟,人物铺垫足足1个小时稍嫌长了点,但正是因为前面的一个小时,让面的人物更加丰富得多,使整个电影升华到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仔细想了想,删掉哪里或许都不行,顶多就能删个片头电影信息介绍以及不到两分钟的环境以及次要人物的表现。
真的存在需要被批判的罪恶吗? 那对友情的背叛 对金钱的追逐 对生命的漠视 它确实存在 但我并不感觉这是导演所想要表达的 善或者恶 他就是存在 就一如生死无常 他就是在那里 那就是真实 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超脱 脱离于故事超过了人群 又下来营造悬疑 这才能让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仍旧沉迷其中
真的存在需要被批判的罪恶吗? 对友情的背叛 对金钱的追逐 对生命的漠视 它确实存在 但我并不感觉这是导演所想要表达的 善或者恶 他就是存在 就一如生死无常 他就是在那里 就是真实 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超脱 脱离于故事超过了人群 又下来营造悬疑 这才能让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仍旧沉迷其中
平民化的公路片,有人对金钱的极度渴望、也有常人的人情味,希望与绝望交错,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死亡,百分之九十九的冒险都是悲剧。慢节奏比快节奏更紧张危险,油潭一幕真是太恐怖,黑白片独有的压抑。看完结尾再看开头,从整洁的西装,手持拂尘,飘飘若仙,到油潭断腿,失血而死,恍若隔世。《蓝色多瑙河》真是万能的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