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一个幼儿园老师发现她班上有一个5岁的潜在天才,她迷上了这个孩子,为了培养他的天赋,她在危险而绝望的道路上盘旋而下。
我觉得比拉皮德原版还要好看。这位导演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相比于原版,这部砍掉了原版非常重要的一场戏即女教师给男孩洗澡,原版中的这场戏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情欲暗涌。这一版更加聚焦,并且加入了大量女教师和家人的生活日常,呢种庸常的琐碎的她自己其实很抽离的日常。这种平庸的生活之苦使她不顾一切地抓住这个天赐的男孩,这个男孩完全成了她自己的投射,她渴望的可以使她挣脱现有生活的或许她曾经拥有的但被生活磨平的才华,所以她对男孩的情感没有原版里的情欲暗示,她珍视小男孩的才华其实是在自我成全。最后她是带着一种自毁的决心带男孩离开的,出走的前一场戏她专门安排了和家人的晚餐,和丈夫吻别,这是对家庭的告别,然后她带小男孩离开。这样的“犯罪”给她平庸的生活制造了合理的完结借口,某种程度,她引爆了自己早已想要逃离的生活。
看着这一老一少的“忘年交”的不断深入交往,一直在猜测教师的动机和故事走向,带着期待和惴惴不安。会是伤仲永的泯为众人,或者老师意图将诗句据为己有的虚荣,奇货可居的发笔横财,还是弥补自身残缺的人生之梦,把梦想寄托强加给下一代的私心。女教师的痴迷与执念,甚至一步步踏进了犯罪的边缘。是伯乐的惜才,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心愿的偏执狂,亦正亦邪之间给出了难以解读的形象。从心去感受的话,多少会被她努力呵护幼苗的诚意所打动,即使带着阴暗面。在耀眼的才华面前,教师显得卑微,还有着信徒一般的狂热。她努力的守护着文学的种子,担当着使徒的角色。但残酷的现实又将一切打回了原型。结局真是五味杂陈,这孩子实在超越了他的年龄的成熟,诗句也有接近神喻般的高深晦涩,多少有点不真实。更深一层的去想,这就是一部女性中年危机的悲剧。
我甚至觉得滑向了情欲,只是忽略了肉体。情感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一个中年危机的女人,在家庭和工作中都找不到所谓的"beauties of life",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发现了对语言和世界的想象力。一边认为the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 only I can understand and protest you.一边 kidnap and squeeze him. 报警真的高潮,所有的情感都在那一刻爆发,直至结尾那句i have a poem.But "long is still time spend with the world,the end of the road is so far ahead, it was already behind us."
边看就边担心女主会被对小男孩天赋的珍惜吞没上天就是不公平的,对于极少数人,上天给了他们善感之心,又给了他们善写之手,让他们能够信手拈来即能够写出美丽的句子。而对于大多数其他人上天给的就残缺得多了。如果没有能够幸运的成为天选之子,又该如何自处?女主对小孩天赋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羡慕、珍惜、保护,也有因此激发出来的对自己的哀怨,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天赋?以及对社会的不信任(this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而这种不信任来自于女主自认为自己的天赋也曾被抹杀。这一连串的情绪纠葛最终变成了一个黑洞,让女主不可自拔的跌向深渊不疯魔不成活,女主也疯魔了,是不成活的疯魔结尾小男孩坐在警车上梦呓般的呢喃着“i have a poem”,这个场景让人心碎
电影的大半部分我都是在WTF中渡过的。教师的初衷一定是好的,希望有天赋的孩子可以被重视,天赋不会被磨灭。但是她选择了所有错误的方式。把小男孩的诗说成是自己的,不经过小男孩的父母同意便带着小男孩去各种地方。最后,她一定不是希望真的加害于小男孩。只不过,她为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强加于小男孩身上而已。 关于神童的题材真的很多。天赋是否该被埋没也是永恒讨论的话题。毫无疑问,天赋是不应该被埋没的。但是没有天赋就是不好的吗?天赋该如何被发掘,并且打磨得闪闪发光呢?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的允许天赋的存在吗?和影片中种种错误的操作相反,这些却是真正存在并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人从片子里看到教育的边界,有人看到一个中年危机的女人。无论哪个,都是无力的。无力,再加上那个男孩儿。没有人听到的“I have a poem”。“This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可惜青春、天赋被挥霍的,永远都是那个不(再)拥有的人,而不是当事者。/报警电话的段落,恰恰说明了男孩儿相信这个老师,并且知道她需要帮助(根据湖边的那首诗,他知道老师的心理是有问题的)。/片中的幼儿园无疑是现代的,个性启蒙教育、有机食品……只是这样的幼儿园里的教育者会不会也更不稳定呢?那么,作为家长,是不是宁愿替子女选择normal life呢?
片子其实不能说差,可以有7分吧,但是跟拉皮德的原作一比……简直就是鱼目和珍珠的区别……拉皮德那种神一样的调度就不去指望了(果然如此),其实主要是看剧作,不过美版的调整其实都比较自作聪明,属于往糟心了改那种。演员也不太行,终于意识到玛吉·吉伦哈尔其实是个没过金线的演员(本来该是个拼微表情的戏,难道……),更别说印度裔小男主了,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哪有一点天才儿童的感觉(删掉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戏就是典型自作聪明之一)。其实就应该放开了改,往惊悚片或者喜剧或者任意一个方向……大概就跟里面的诗差不多吧,翻译成英文就真的呵呵了。诗不可译,神作不可翻拍。
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非常抓人。虽然是翻拍,但是影片的社会背景、人物设定都非常本土,没有二次加工的痕迹。用高度戏剧化的手段表达女主角的无力感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节奏、镜头、情节和表演都非常精准,一部出色的黑色电影所应具备的阴暗面、惊悚感和技术处理在本片中都能看到。如果是Brian De Palma或者Paul Verhoeven拍的话可能会更加惊悚。原作是2014年一部以色列电影,导演Nadav Lapid最新作是《同义词》,看完本片让我更加期待今年的金熊获奖片了。
什么是天才,又是什么样的才华要被保护? 怎样保护,在现代高速 MonEY ONLY的世界里?lisa在平淡的日常里发现自己错过的,珍视的才华时,生命像被点亮一样,一心扑过去。没有人懂她,让她更珍惜这个孩子,担忧自己的一切被这个她视为瑰宝的孩子重复上演。我们被成长的道路荼毒,lisa想保护这脆弱的艺术,也把自己可以包裹起来,她引导jimmy,也在享受。可怎样是对的呢?有一刻想她们两个就这样带着诗和远方走下去也是一份美好。?约束管教教育?出天才 or湮没了一代一代
我在飞机上看了一部叫《幼儿园教师》的电影,幼儿园老师Lisa中年危机,参加了一个诗社学习写诗,没有天赋,意外发现自己班上五岁男孩吉米是个天才儿童,常常可以出口成章,她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就是保护这个天才。吉米父亲并不希望自己儿子成为无用的作家,就把他转学了,Lisa越来越疯狂带着吉米离家出走,吉米反锁她在浴室里,要报警。Lisa隔着门教给吉米如何报警,吉米被警察带走,坐在警车上他突然想作诗,讽刺的是这个世上再也没人听他的念诗了。
我也觉得这是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我想到李翊云说,写小说,该学习的不是技巧,技巧不是最重要的,你要先有话说,然后技巧就在那里了。(太久了,原话记不清了,可能有误解)我没能找到李翊云的小说读,但我感觉这就是天才的说法。小说技巧是可以学的,学好了会写出很棒的故事,但是这种故事和天才写的不一样。天才的本质还是诗,他的小说里面也有诗。大概天才和大师的区别,就好比李白和杜甫。我们包法利还是要懂得一边放弃一边坚持,不要过于努力。
偏心打滿分因為處處擊中我的興趣點。從前也有想過「當幼稚園老師剽竊幼兒畫作」這樣的荒謬事件,換成是詩歌似乎更有意思了。影片中對自己、家人和社會mediocre的失落無法接受,同時對天賦的渴望也很relatable。女主角交錯複雜情緒不一甚至動機相悖的細節處理得好棒,再配上攝影烘托氣氛,我從頭到尾精神集中緊張,而且一路都有疑問一路發散想像。更是喜歡the bull那首小詩。
尽管片长仅96分钟,但该片却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意蕴。三重悲剧性在工整而细腻的叙事中徐徐展开,脆弱的天才、不甘平庸而飞蛾扑火的普通人,以及轻描淡写将二者吞噬的庸常生活,让人难以判断哪一个更令人痛心。不管怎样,拜玛吉·吉伦哈尔极具说服力的表演所赐,观众们终究能看到普通人在面对与艺术殿堂之间的天堑时,那种“妄图”腋生双翼的堂·吉诃德式的光华(引用)